话协同
引路扬帆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22
238

物换星移,日新月异。

当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国家的首都,也再次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两年前的初春二月,习近平总书记用两天时间视察北京,并在226日发表重要讲话。

历史会记住这一天。总书记对北京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无疑为步履日益沉重的首都如何轻装前行,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由是,北京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从聚到疏的重大改革。

认识之变

明确定位蓝图始绘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转变。随着首都战略定位的明确,全市党员干部思想逐步统一,认识逐步提升

如果从空中俯瞰记录北京30年来的发展史,你会看到一个从三环、四环到五环、六环,城区面积不断扩张的城市;一个从800万、1000万到1500万、2100万,人口不断激增的城市;一个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水、能源、土地逐渐短缺,交通日益拥堵,污染日渐加重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变,随后又计划建成全国的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北京头顶上被称之为“中心”的帽子越来越多,政治、文化、医疗、教育、科技、金融……都是中心。

地位特殊,使北京拥有超常“人气”。超常“人气”又使北京深陷“大城市病”:房价高涨、交通拥堵、蓝天难见、水源短缺……北京,以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应对着无限的需求。

在北京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首都工作方向,使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视野更加开阔。”总书记离开北京市委大院的当天下午,市委常委会就召开扩大会议,迅速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在哪些地方应有所作为,哪些地方有所不为。

此后,北京市委召开十一届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课题,每次都是重中之重。

北京的决策层,打破了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不仅站在了京津冀的层面思考北京的问题,而且把首都的发展放在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大棋局”中。

善弈者谋势。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格局正在深入调整,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这是势;

首都,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建设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是势;

国家制定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目的是参与国际合作、优化区域发展格局,这是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新型首都圈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这也是势。

时至势成。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北京开启一段新的历史。

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转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全无前例可循的全新工作。

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郭金龙强调,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

由聚到疏的转型,归根结底在人的转变,而领导干部尤其重任在肩。要实现党员干部思想和认识的统一,并非易事。

必须向全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解释清楚为什么干,怎么干,干什么!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一结束,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委讲师团迅速行动,组建起权威宣讲团队,赴全市16个区县为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作专题宣讲报告。

市发改委主任卢彦亲自上阵,4位副主任也分赴各区县进行宣讲。

“只要转变在经济发展上盯住北京这‘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一定能很好地从北京站位转到首都站位上来。要多从首都站位出发考虑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盘子里谋划好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宣讲中,全市党员干部的思路渐渐明晰。

对致力于破解天通苑、回龙观疏解难题的昌平来说,宣讲报告还带来了新启发。天通苑北街道工委书记刘智勇说:“清晰的站位,明确的定位,为我们集中破解居民置业与就业矛盾、有效缓解‘潮汐’现象提供了思路。”

宣讲直面认识误区。在协同发展中,某些党员领导干部还存在“舍不得”的情结,习惯于“招”和“聚”的老认识、老办法;存在“总部焦虑”、不搞制造业的“谬论”。宣讲针对这些误区进行了重点解疑释惑。

仍有干部想不通,不作为、乱作为,怎么办?思想的统一,不仅需要各种形式的学习贯彻理解,有时也需要制度保障,甚至是倒逼机制。

在房山区,村支书如果从事低端产业拒不清退疏解,区委明确要求不宜将此类干部列为候选人。区里还出台相关工作廉洁自律规定,明确“严禁干预、插手低端产业清退疏解,严禁为低端产业经营者提供保护……”

就这样,上至市领导,下到街巷村镇的基层党员干部,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的问题,统一了认识。

“一个浮肿的巨人,必然步履艰难,很难走远。”郭金龙坚定地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没有退路!”

思路之变

瘦身健体取舍有道

剥掉白菜帮,留下白菜心;放弃“大而全”,构建高精尖。思路清,方向明,瘦身健体,取舍有道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思想上的豁然开朗带来发展思路的转变。城市战略定位决定着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2014725日,北京开出了全国第一张新增产业禁限清单,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超过三分之一的产业全市禁限,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赫然在列。

一年多时间里,7400余件业务直接在工商部门登记环节被“卡掉”,而它们本可换算成喜人的GDP数字。

但这还远远不够。

2015824日,“升级版”禁限目录出台。全市禁限新增产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由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区禁限比例统一提高至79%……这一产业控制力度堪称“史上最严”。

“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是要限制北京的发展,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使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瞄准产业高端,剥掉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市委、市政府思路清晰。

具体落到每个区,如何走得稳、走得好、走得远,则考验着区级领导班子的认识和智慧。

以前做加法,大家都会,找项目、找资金、找人才、找劳动力,聚集资源,首都有优势,大家做起来也顺手。但要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谋发展,加减乘除一起来,又不能为城市发展添新病,各级党员干部要学习的还很多。

西城区通过坚定的“有所不为”实现了更高质量的“有所作为”。

“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经过两年的学习实践,我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深切感受到讲话抓住了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和要害。”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说,过去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汲汲于寻求项目,现在发展要综合评价城市宜居、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管理服务品质等多个尺度。

20151月中旬,“动批”天皓成市场送走最后一批商户,10个月后,一个“金融创新中心”在此落户。2016年春节前,聚龙市场、金开利德等批发市场又相继闭市。产业升级后,动批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产值将从6000万升至160亿。

批发市场大规模外迁的同时,2015年西城区还保持了7%的经济增长。这无疑是对“瘦身健体”最好的注解。

历史文化遗存最密集、平房院落最集中、人口疏解任务最艰巨。东城区委书记张家明说,核心区面临的问题都是不好啃的“骨头”。这些“硬骨头”不借助大的战略部署很难解决。东城区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契机,着力推进古都风貌的保护。疏解、棚改、文化,这是东城区去年工作重点,而变化将在未来显现。

几十年来保京城一盆净水的密云则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区委书记汪先永说,过去,有的干部看到别的区搞工业,还觉得密云产业受限很可惜。如今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保水作出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因为好的生态环境恰恰是密云未来发展最大的红利。如今,绝佳的生态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央企总部、教育机构、健康医疗产业落户密云,承接了更多核心区外溢的高端功能。

北京什么多?人才多,仅两院院士就占到了全国半数。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时,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海淀找准功能定位,聚焦中关村核心区,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海淀区委书记崔述强表示,未来几年海淀将坚决退出一般性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也将实现外迁。疏解出来的空间优先用于保障民生、改善生态;另一部分将聚焦产业升级,发展智能硬件、科技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腾笼换鸟。

低端产业撤出后腾出来的空间,正在被高精尖项目填补。

市发改委主任卢彦透露,今年将以中关村为核心突出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优化提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同时,促进高端产业功能区提质增效,推动亚投行、大科学装置等国家战略项目落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快中芯国际B3等高精尖项目建设。

今年1月,亚投行落户北京,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它不仅是北京高端产业功能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

北京的转型,虽基于一域,却心怀全局,首都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路径之变

三地协同共谋发展

从“一亩三分地”到京津冀区域协同,海阔天空的发展空间,带来的是创造力的充分涌流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需要跳出北京来看。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大动脉。”中央决策层的目光,投向京津冀这片21万多平方公里的战略空间。

“山花”这个品牌,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它却是国内食用碳酸氢钠的第一品牌,出产商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有着50年的历史。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游企业关停了石灰生产线,这家龙头企业所需的二氧化碳失去了原料来源。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山花”瞄上了新土壤。

但对于凌云化工所在地丰台区而言,企业搬迁却是“忍痛割爱”。

“有舍有得,协同发展不能算小账。”丰台区负责人当场拍板,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优势互补方能互利共赢。

在国家战略和市场双重驱动下,丰台区与邯郸市对接合作,将“北京凌云”整体迁至邯郸新兴铸管武安工业园区。

在这里,新兴铸管的废气、废水和余热直接变成了凌云化工的原料。生产线在迁移中产量从2万吨扩大到6万吨,却没有任何煤炭消耗和粉尘排放,整个外迁实现污染零输入。而且项目完成后可以减少京冀两地煤炭消耗5.29万吨,耗电量下降一大半。

这朵“凌云”拉开了在京企业外迁的序幕。

“大脑”留在北京,“肢体”伸向津冀的全产业链布局逐渐形成。

专注于小刀具精加工领域的北京精雕科技,80%的工艺由机器完成,人均产值过百万。在他们申请200亩土地扩大再生产时,其所属的门头沟石龙经济开发区却连20亩都拿不出来。

走出去!

精雕科技把总部和研发机构留在北京,利用河北空间优势,外迁生产环节至廊坊,年产值上涨了一倍。

但这背后,发展的“转弯”却十分不易。石龙开发区办公室主任石海兵坦言,早在2010年,开发区就鼓励企业把生产线外迁他地,但在当时,“有关部门甚至启动质询程序,问我们为啥要放走这么好的企业,是不是没有为企业服务好。”

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打破了狭隘的“一亩三分地”发展观。干部们愈发意识到,腾笼换鸟重构产业,政府要“成人之美”,只设路标不设路障,让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与企业自主探索相得益彰,北京着手解决公共资源的布局失衡。

发展城市群,不能只考虑产业对接,不能只考虑居住空间,还要考虑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唯有这样,才能吸引人口自愿向外转移。

路通,才能人通、财通。

20144月,三地成立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共同编写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描绘出“四纵四横一环”的美好蓝图。

未来,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形成“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

20145月,医疗资源外迁迈出第一步,位于河北省燕郊的燕达医院先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中医医院牵手合作,“我出医生和技术,你出设备和床位”。

6个月后,一项更具突破性的政策出台,市卫计委要求北京各区县把燕达医院纳入本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临近燕郊的北京参合居民,在燕达医院看病,也能同比例报销。

目前北京至少有60家医院在与河北进行医疗合作。

功能定位、产业分工、设施配套、交通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终于从浅层次的合作走向了全方位融合。

两年走过,这个发端于春天的故事越讲越精彩。

古都北京,向着全新的未来扬帆进发。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