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 基层动态 >> 正文
  基层动态
平谷区“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融合“三治”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平谷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9-12-31
23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平谷区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区工作要求,积极践行为民服务初心,在打造自治法治德治有效融合的乡村依法治理新体系上下功夫、用力气、使长劲,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民服务解难题。

一、问民需,全力做好顶层设计

按照区领导指示,自2019年5月起,相关部门组建调研小组深入基层调研,围绕基层群众需要什么、村(居)两委需要什么、基层治理需要什么等主题,撰写了一万余字的《关于平谷区“说事评理中心”机制的调查分析报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构建,多次组织召开会商会商讨方案。最终,我区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村(居)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建设的指导方案(试行)》及职责任务清单、15个工作模板等。10月17日,“平谷区村(居)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建设现场会”在峪口镇召开,这标志着以“吹哨报到”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全区正式建立并推开。

(一)组建一个中心,夯实自治基础。一是建立调解队伍。“中心”充分体现自治特点,主要组成及日常工作人员全部为村内成员。村书记担任中心主任,村两委干部是直接责任人,辖区党员、村民代表和乡村乡贤全面参与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专职调解员,村内各类辅助人员则是“中心”“信息员、网格员、广播员”。此外,区下沉干部、镇(街)包村干部及律师等社会力量作为重要成员全面参与“中心”工作,听从“中心”主任指挥,为“中心”说事评理议事普法提供全面的工作保障、服务保障和法治保障。二是赋予召集权限。赋予村书记、中心主任“总吹哨”召集权、指挥权、评价权和考核权,全面增强“中心”的号召力、组织力、协调力,夯实“中心”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三是搭建一个平台。将“中心”与12345“接诉即办”工作相结合,线上接件、线下调解,第一时间进行回应,做到全时响应、闻风而动、见人见面。同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有效对接区综合执法信息化平台,对执法类事项直接进入“三协同”执法链闭环处理。

(二)畅通三个渠道,倾听群众诉求。“吹哨报到”为核心,协调调度相关力量,保证群众有处说事,说事有人响应,是非有人评判。一是群众事有地说。“中心”设定日常接待和定期接待模式,做到“人上见事,事上见理,情上讲法”。二是群众事有人听。“中心”主任统一调度,安排村两委干部、区下沉干部、镇(街)包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每人每周至少走访5户群众,做到以脚步丈量民生,感知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三是群众事有人应。将“中心”与网格化管理中心直接对接,将群众诉求纳入“说事”范畴,进入“评理”流程,由“中心”组织开展自评自判,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评理清。

(三)设置三种方式,快速化解问题。一是简易事项直接评。对于一般的矛盾纠纷、信访、12345“接诉即办”等事项,“中心”当即组织党员、村民代表、12345“接诉即办”专员等人员立即与当事人见面,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开始说事评理。二是复杂矛盾联合评。对于不能直接调处的,运用“吹哨”机制,召集政府相关部门等专业力量,配合村内“中心”成员共同开展联合评判。三是法治事件剖析评。采用“劝诫处置”、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式,综合运用“讲法+评理”模式确保问题有效化解。

(四)明确三种处置,形成工作“闭环”。针对不同事项处理结果,设置总结归档、提级上报、移交处置三种处置结果,对评理无法解决事项,明确村、镇、区三级提交流程,确保各类事项件件有结果、有记录、能查询、可追溯。

二、干实事,多维度助推中心建设

平谷区将深化中心建设工作作为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七有”基础建设。现场会后,各相关单位、乡镇(街道)、村(居)积极响应、快速行动、勇于担当,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区311个村(居)的“七有”建设,即悬挂一块牌子、固定一个场地、制定一套制度、完成一个台账、搭建一个网络平台、组建一个工作专班、设计一个便民联系卡。

(二)上线“平谷区说事评理中心大走访系统”。“平谷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增设说事评理大走访模块,将走访信息录入、查询、统计、处置、考核等功能实现在线呈现与传输,实现民情数据的即时统计、全面掌握和预期分析,提升下沉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力度,夯实以“民生”为哨声的方式方法。

(三)初步构建多元调解联动机制。为推动矛盾化解的重心向基层下移,区司法局与区法院联合制定《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联动方案》。在司法确认、一站式调解、线上调解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四)试点试行村民议事规则。大兴庄镇周村出台《周村村民自治章程》及《治理准则》,对村民议事、村户代表议事、村民代表议事、村民委员会议事、重大事项决策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村民自治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成立平谷普法联盟。平谷普法联盟是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重要举措,由3000余人组成的10支普法宣传服务团队将围绕群众法律需求,开展以案释法宣讲活动。

(六)加强基层建设帮助指导。相关单位组织开展“法治乡村三年星火工程”,编印了多本适应区情的“本土教材”及法治服务便民联系卡。在实现村(居)法治微课堂的首次巡讲全覆盖的同时,形成311份完整的法治村情报告、挖掘培育311名“法律明白人”,为中心搭设完整的法治供给框架。

三、重效果,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

中心以群众新期待为导向,明确“全员责任、全员响应、全员下沉、全员协同、全员解决”,实现对各类诉求全响应,村内事项在村内解决。

(一)促进村风好转,改善干群关系。“中心”运行以来,基层干部的肩膀更能负重、更敢担当,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多了,基层干部的威信也不断提高,确保了村级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如平谷区东高村镇曹家庄、鲍家庄的村书记和青杨屯的副主任,因为担任中心主任,角色的转变使他们更加能够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主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群众利益。

(二)化解基层矛盾,维护乡村和谐。通过村民自治化解矛盾,减少了村民之间矛盾的尖锐性。平谷区峪口镇西凡各庄村通过群众自主说事、自主评理有效解决了村内增设路灯、铺设煤气管道、多家承包户土地流转等矛盾问题,避免了问题扩大,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也不出村”,维护了村域和谐稳定。

(三)创新议事渠道,推动乡村自治。通过大走访主动搜集问题和“一村一品”议事模式的建立,实现了中心对村(居)事项想在先、走在先、解决在先,保证了村民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提升了服务时效和服务质量。

蔡奇书记强调要“坚持群众诉求就是哨声,建立服务群众响应机制”,深化中心建设正是“吹哨报到”机制延伸到村(居)的具体体现,通过“三治”融合的治理手段,实现群众诉求在基层的有效办理,全力打造平谷版“枫桥经验”,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群众的切实感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