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非凡答卷 | 减量发展:千年古都绽新颜
题记
“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城市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过犹不及!”
于一座城市而言,资源禀赋是孕育成长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发展状态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一“源动力”并非无限,贪大求全,顾此失彼;欲有所得,必有所舍。
北京作为首都,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长期循着“聚”和“招”的“加法”逻辑高速向前,这奠定了超大型城市的发展基础,也悄然带来“无序的烦恼”。与日俱增的资源环境压力、城市运行成本,加重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任务,更影响了首都功能的发挥。当因集聚产生的规模效益不断受到城市拥挤成本的对冲,北京有必要立足城市战略定位,重新系统思考舍什么、得什么。这一城市发展模式的更替,不仅是解近忧,更是谋长远;不仅是韬略,更是担当。
十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京华大地各行业各领域认识在统一、行动在加快、变革在孕育——减量+提质,发展动能更澎湃;减量+增绿,城市环境更宜居;减量+更新,空间格局更和谐……新时代,新蓝图,新北京,全方位从梦想照进现实,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事实有力说明:减量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高质量发展。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新起点上,让我们继续用行动答好“时代之问”,铺展大国首都的欣欣盛景,书写伟大时代的不朽诗篇。
首善答卷·减量发展篇
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今年6月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公布了五年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成绩单。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持续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其理念、机制和做法为治理“大城市病”作出了有益探索。如今,首都发展方式深刻转型,首都发展格局实现了历史性变革。
谋划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第一站就来到前门东侧的市规划展览馆。总书记对首都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一定要有担当精神,勇于开拓,把北京的事情办好,努力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
同年,第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大幕拉开。2017年金秋,由党中央、国务院共同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批复中三度提到“减量”,明确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对北京而言,这是史无前例的转折。
“‘月亮湾’亮出来了!”今夏,运行了18年的前门旅游集散中心完成外迁,曾经“扎根”正阳门箭楼下的售票亭、显示大屏、候车长椅、遮阳棚等设施均已拆除,旅游客运大巴撤离,整个“月亮湾”区域景观重现,彰显古都风貌,体现中轴线风采。
伴随着新总规蓝图落地,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都处于下降态势,逐步实现“静下来”的目标。
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与CBD遥遥相望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市级机关首批搬迁涉及35个部门、165个单位、约1.5万人;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正在开展二次结构施工;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成为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千年之城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加速集聚优质要素和创新资源,雄安新区也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北京在“瘦身健体”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减量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总规实施以来,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完成了阶段性减量目标,其中,2020年完成净减量44.39平方公里,实现了从增量扩张到减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新总规落地带动区域功能调整优化,新空间格局加快构建,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在减量发展中,质量优于速度,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将同GDP增速一并成为评价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城市经济学家多年前的论述,如今已在首都北京落地为百姓实打实的获得感——
2021年,北京GDP突破4万亿大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68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7.5万元,年均实际增长6.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2021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同步达标,这是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北京的“大城市病”中,空气污染曾是市民感触最深的“症状”之一。“达标”的背后,是多地多部门多领域铁腕治理的成果,更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成果体现。
一个个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揭示,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的“瘦身健体”势在必行。
2014年7月,第一版北京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正式发布,2015年、2018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今年3月,北京迎来第四版新增产业禁限目录。8年间,禁限目录成为北京产业发展的“把关人”。数据显示,目录实施以来,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
“新版本目录在坚定不移疏解退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等非首都功能的同时,巩固成效,保持定力,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录也与北京一批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政策文件一道打出“组合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形成北京市指导产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
来自市疏整促专项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等与疏解相关的六大行业市场主体共74.31万户,较2016年同期下降17.8%,其中城六区大幅下降35.3%,是全市平均降幅的两倍。“十三五”以来,1.2万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工作顺利完成,累计压缩水泥产能约500万吨。
严守功能底线的同时,北京高精尖产业迎来更大的生长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领域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
“翡翠项链”串起城乡新生活
在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规划范围30平方公里的温榆河公园,是北京最大的“绿肺”,是市民眼里的“网红打卡地”,更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自2019年开建以来,朝阳示范区、昌平一期、顺义一期已相继开园,截至今年4月,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
随着北京进入减量发展的新阶段,2014年,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所在的孙河乡壮士断腕,清退了数百家低层次产业,拆违建绿。曾经的“风沙村落”变成现在的“城市绿洲”。
一手牵着城市,一手携着乡村,绿化隔离地区是承担首都减量任务的“主战场”。其中,“二绿”地区(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在落实减量增绿目标中尤为关键,是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全市人口规模调控、产业疏解转型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集中发力区。新总规明确,至2035年,“二绿”地区的绿色开敞空间占比要达到70%左右。
“从推动城乡融合的角度看,好的绿隔建设是什么?创造良好的生态空间不是答案的全部。”市城乡结合部建设办相关负责人说,首都的绿隔建设,要让绿隔的价值远超出生态的范畴。“‘二绿’这条‘翡翠项链’上最大的宝石——温榆河公园,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用乡之绿,对接民之需。”
生态优先,是温榆河公园规划的首要原则。与市民需求共振,则是温榆河公园从“网红”到“长红”的流量密码。利用先进生态修复技术,旧河床原有的砂石地被改造为“阳光沙滩”,活力滨水空间里处处欢声笑语;用京水菜、羽衣甘蓝等拼搭出的“东囿云稼”,是林田融合农业模式在北京郊野公园的首次尝试,“花期错峰”让这里可以“即种成景”,也让农业科普触手可及。
利用新生态,培育新环境,激发新经济,温榆河公园的蝶变是北京减量增绿的缩影。近年来,北京一体化推进拆违、腾地、增绿,积极扩展城市绿色空间,大手笔“留白增绿”让森林融入城市。
经过多年探索,绿隔建设的目标已愈发明晰——从实施效果来看,就是要用更少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形成更大的生态容量和碳汇能力,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和产业效益。
今年5月,《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减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由市政府批复。《行动计划》以三年为期,提出减量、增绿、提质、治理四大目标,特别明确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减量要挂图作战,压茬推进,逐年销账,其中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大兴区等是重点区域。在《行动计划》的部署下,城乡结合部将聚焦民生福祉,锚定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减量发展下的城市化建设新路径。
答卷得分
新总规实施以来,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完成了阶段性减量目标,其中,2020年完成净减量44.39平方公里,实现了从增量扩张到减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14年以来
全市累计退出
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
疏解提升区域性
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住宿业转型升级137家
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逐年减少,2021年末为2188.6万人,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较2013年减少41.4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50.1%,较2013年下降9.5个百分点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产值为308.6万元,比2012年增长1.4倍,企均产值为8.1亿元,增长92.5%
截至2021年底,全市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等与疏解相关六大行业市场主体共74.31万户,较2016年同期下降17.8%
阅卷心得
住上新居的王四营乡孛罗营村村民:
这一刻真是太开心了
喜庆的红色背板上映衬着“美好家境 幸福启程”的金色大字,现场洋溢着“欢迎回家”的温馨氛围,前来收房的王四营乡孛罗营村村民早已排好队伍等待入场。今年7月,孛旺花园一期启动交房,500余户3025名村民陆续拿到新房钥匙入住新居。村民实现了回迁上楼的梦想,王四营乡的“新四合”理念也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用地整合、功能组合、空间围合、高低结合,这就是“新四合”。通俗来说,一个区域的土地往往性质不同,居住、产业、公共服务等地块犬牙交错、零零散散。所以,以前建回迁小区,不得不像土里插大葱一样,这边几栋楼、那边几栋楼,学校、医院和商业可能离得比较远,绿化面积也相对破碎。这一次,孛旺花园项目一期5个地块建了19栋住宅楼、1座幼儿园,还配备了商业、医疗、学校、地下车库,特别是安排了集体产业用房,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领到新家钥匙的董敏华很高兴,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去验房。“这小区比很多商品房还好,楼层高、楼间距大,里里外外都豁亮。”董敏华说,等会儿,她要亲手打开新家的门。“4年周转安置等的就是这一刻,真是太开心了!”现场领到新家钥匙的村民都很激动。
“新四合”理念的背后,是减量发展的“王四营模式”。王四营乡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2018年成为全市第一个在减量发展背景下探索“一绿”城市化路径的试点乡。随后,“王四营模式”被写入市区两级“十四五”规划,作为减量发展的试点经验进行推广。
到底啥是“王四营模式”?核心就是“减量+高质量”的城市开发建设与发展方式,是从土地城市化向人的城市化转变。具体来说,就是以“四本账”推进规划先行、以“新四合”规划设计、以政策创新落实减量发展、以多元化督查确保任务落地。
现在,“王四营模式”第一阶段任务顺利收官,孛罗营村民住上了新居。下一步,还要持续探索城市化路径,统筹安排好拆迁和建设、转居和安置等工作,为绿隔地区生态建设当好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