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丨勤耕不辍,在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

2022-09-26    北京组工

毕学恭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解仲裁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个人事迹

 

作为首都和谐劳动人事关系的“守护者”,在践行初心使命的道路上,毕学恭不断解锁新思路、新场景,摸索出一套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三年来,在她的推动下,全市仲裁机构年均办理案件近12万件,80%以上在仲裁阶段案结事了。特别是在2021年,面对几千起争议案件、上万项仲裁诉求、数亿元仲裁金额,毕学恭深入企业调研约谈数十次,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召开调度会十余次,研判疑难问题、界定政策边界、加大调解力度,统一裁判标准,不到三个月全部案件均有序化解。

 

面对全市案件高位运行态势,毕学恭统筹谋划,通过部门协调、基层调研、专家论证,几易其稿,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构建了首都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的“四梁八柱”。率先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纳入街乡职责目录,推行“互联网+调解”,出台调解补贴政策,建成1100多家调解组织,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传递调解仲裁的温度。

 

“持续为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寻求最优解。”2020年初疫情暴发,毕学恭连续两周吃住在单位,在全国率先出台涉疫情案件裁判标准,既保障职工权益又助企纾困;带领团队加班加点为全市搭建“云仲裁庭”开展远程审理,为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庭审服务,确保仲裁服务不打烊,受到群众好评。

 

“以首善标准切实解决好企业和劳动者‘急难愁盼’,是我们仲裁人的坚守。”毕学恭如是说。

徐海龙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处长

个人事迹

 

扎根首都知识产权事业16年,徐海龙以对党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企业诉求无小事”,徐海龙积极推动建立优势单位培育、知识产权运用、产业促进三大工作体系。认定6000余家试点示范单位,知识产权集聚发展示范区31个,间接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余家。他积极推进服务包工作机制,三年服务事项由35项增至61项,企业诉求办结率100%。

 

为更好盘活北京优质丰富的专利资源,徐海龙借助中央专利转化专项工作,促成1亿元专项资金惠及众多中小微企业。他发挥专业能力,推动10亿元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储架产品落地,填补了北京空白。为中关村科学城15家国家高新企业知识产权融资3.37亿元,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徐海龙以服务产业发展大局为己任,聚焦“十四五”高精尖重点产业,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新材料、5G、人工智能等6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居全国首位。他引导组建20余家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帮助企业应对知识产权争端,化解风险,促进“知”“产”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专利池构建,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