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首都五年新变化» 正文
首都五年新变化
首都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29

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三庭庭长陈良刚在介绍北京金融法院办理的案件情况。

工作人员在向记者介绍北京金融法院的数据协同平台。

2021年8月27日,通州,骑警进行窄路驾驶。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12348热线平台。

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群众进行法律咨询。

近五年,是北京政法领域改革全面深化的五年,也是首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的五年。

北京市政法系统全力抓好平安北京建设,深度参与保障“两区”建设、中轴线申遗、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在重大项目风险评估、矛盾排查化解、优化执法办案、法律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使政法服务更好对接发展所需。

北京金融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等专门法院的成立,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的打造,北京公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国内面积最大的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建成……北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政法公共服务不断优化,诉讼服务更加便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首都群众的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

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政法领域改革全面深化,设立互联网法院、金融法院。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明显成效”。

北京金融法院多次办理“全国首例”案件

北京金融法院作为全国第二家金融专门法院,于2021年3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建院一周年来收案6275件,累计标的额2193亿元。

“如果要归纳北京金融法院受理案件的类型,可以用‘新’和‘难’两个字来概括。”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二庭庭长刘建勋表示。

从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的“蓝石资产”案,到北京法院首例涉比特币境外投资理财案,再到全国首例涉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行政主体资格案……面对纷至沓来的“首例案件”,北京金融法院充分发挥集中管辖优势,加大金融司法保护力度。

“最近发布的案件涉及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信息披露违法等情况,一些新的法律问题需要去解决。”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三庭庭长陈良刚说,“从涉诉主体来看,主要是国家的金融管理部门,如‘一行两会一局’,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银保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

北京金融法院的工作人员还向记者展示了该院与北京市金融局金融企业冒烟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协同平台。“法官在办案系统中可以直接查询到金融案件涉诉主体的冒烟预警信息,便于法官在处理案件的时候能够形成更好的诉讼预期。我们诉讼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也会同步给金融局,形成对于金融风险的联动预警。”

该工作人员介绍,金融冒烟是对企业实时风险的量化等级预警,冒烟指数越高,代表企业风险越高。“涉及红色预警的企业,有可能涉嫌违法犯罪,要进行重点监控。”

记者看到,在北京金融法院大厅里,自动化一体机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智能诉讼风险评估、诉状生成、金融立案查询等一系列的自助服务。“其中,金融类案查询一体机里面汇集了944万份金融类案件裁判文书,当事人通过这台机器可以查询到类案是如何判决的,查询之后能够形成更好的诉讼预期。”该工作人员说。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艳红介绍,近年来,北京金融法院积极建设“一站式”金融多元解纷机制;针对银行卡、保险、委托理财等金融案件当事人多为“上班族”的情况,开展“午间、夜间法庭”;针对证券类案件当事人多为中小投资者,人员分布广、诉讼成本高、维权难度大的问题,研发“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让金融司法更加便利人民、贴近人民。

为积极回应互联网时代的司法新需求,推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应运而生。三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共受理各类互联网案件154787件,审理了诸如“暗刷流量”案、“《庆余年》超前点播”案、“微信读书”案等一大批互联网领域典型案例。

全流程在线诉讼、虚拟法庭舱、智慧诉讼服务中心、在线诉讼体验区、区块链天平链、e版权等热词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展三年以来的一个个缩影。

“互联网法院通过搭建多功能、一体化的电子诉讼平台,深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探索全流程线上的诉讼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友好的在线诉讼服务,有力推进了全国法院在线诉讼的发展。”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四级高级法官孙铭溪说。

联动12345 打造检察版“接诉即办”

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从最初的一部座机电话加三个话务员,发展到7×24小时的“城市服务总客服”,与群众的“连接”延续至今,年接收相关诉求数据量已逾千万级别。

庞大的服务数据背后,是首都群众的“急难愁盼”,更是检察机关的真心关切。

2021年6月15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对检察机关不断破解制约检察职能发挥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今年1月,北京市检察院党组开年第一次理论中心组学习即前往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现场学习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运行暨全市接诉即办工作经验。此后,市检察院成立工作专班并开展调研。

6月13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与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就《关于建立“检察+热线”合作机制 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的工作方案》达成一致,标志着在常态化数据信息交换的基础上,系统开展监督线索发掘、监督模块研发、监督效果评价等功能的数据信息应用机制得以建立,以此机制为核心内容的、覆盖全市的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工作模式正式成型。

怀柔区人民检察院7×24小时检察监督热线、房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服务e站”、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市民热线”……近年来首都部分基层检察院不断创新检察特色接诉即办机制,形成了许多生动的地区特色实践。目前,全市16个区中,已有13个区级检察院与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或各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开展合作。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和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完成了三批次的数据交换,交换数据量达到了240万余条。”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十二检察部主任王燕鹏说。

“此外,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也会对一些群众反映比较集中、高频次的民生问题开展专项检察监督工作,实现‘未诉先办’,这也是‘接诉即办’里的一项重要内容。”王燕鹏说。

“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在不断深化检察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可喜的变化出现了。“之前司法办案数所占比重较大,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的监督办案数首次超过了司法办案数,这反映了首都检察机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效。”王燕鹏说。

记者在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的系统界面上看到,实时数据显示司法办案数为46.1%,而监督办案数占比达到了53.9%。此外,市检察机关依职权主动监督受理案件数为12744件,较去年同期上涨54.96%。

为服务保障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领域法律监督工作,北京市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注重强化检察系统各条线统一行使检察权,设立了具有首都检察特色的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探索统一集中履行刑事、民事、行政等检察职责。与此同时,成立金融、网络检察办公室,推进在相关领域集中履行检察职能。

北京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董倚铭介绍,该检察工作机制推行以来,成功办理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案件,包括利用“爬虫”“撞库”“云储存”技术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的非法集资案件、使用虚假“股指期权”APP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等。

“2021年以来,有6起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如全国首例涉冬奥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知识产权检察官在专项工作中主动发现网络平台存在销售涉冬奥侵权产品的情况,并向公安机关移送线索。”董倚铭说。

严打各类刑事犯罪 “铁骑”破解交通难题

“首都稳、全国稳”。五年来,首都公安机关坚决维护首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力服务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在持续严打各类刑事犯罪方面,公安机关瞄准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和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假等突出违法犯罪,攻大案、破小案、清积案并重,掏窝点、打团伙、铲链条并举,刑事警情近5年连创新低,街头、社区发案10年最低,群众安全感五年来连年攀升。

首都公安把“反诈”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逐步建立四级反诈中心,避免群众损失逾150亿元,累计返还涉案资金近6亿元,有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为破解市区交通高峰“因乱致堵”、“因祸致堵”等问题,2019年9月12日,北京公安交管部门“首都交警铁骑队”正式亮相。首批185名“铁骑”从各基层执勤大队、中青年交警中优中选优,统一配备外观标识一致的新式警用摩托车,车辆安装警灯、警报器、喊话器等。

“经过一段时间运行,铁骑队伍目前由880名民警组成。”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政治处黄鑫介绍,铁骑队员的选拔和培训十分严格,不仅要具备基础安全驾驶技能,还要接受复杂路面的驾驶培训。“我们为铁骑民警配备了高性能车辆,春风650就是我们现在铁骑警务的一个主力车型,车上配备了智能终端和摄像头,可以实时记录车辆轨迹和行驶状态,还可以动态抓拍一些违法行为。”

“目前,首都铁骑队伍月均骑巡13万公里,月均接处警8500余次,得益于铁骑机动灵活的优势,出警效率大幅提升。”黄鑫说。

近日,北京“铁骑”在保障高考、常态化备勤方面发挥出“奇兵”作用。北京中关村大队铁骑警长刘赛向记者介绍,高考第一天,他们遇到了一名考试快要迟到的考生。

“考虑到早高峰的路况,我们派出铁骑民警迅速到达现场,接到这名学生之后,我们就在沿途安排民警一路进行绿灯照顾,最终带着这名考生,按时到达了考点,整个过程不超过7分钟。”

黄鑫表示,自首都“铁骑”警务工作开展以来,共处置了1.6万起警情,其中有1000多起是主动服务群众类的警情。“比如护送考生及时赶赴考点,护送危重病患尽快赶赴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将进一步充实铁骑队伍,真正将首都铁骑打造成为服务首都群众出行的‘最强大脑’和‘最快双腿’。”

此外,在疫情防控方面,首都公安积极配合疾控部门,万余名警力昼夜坚守检查站、“六站两场”和市场、社区、医院等防控一线,累计破获涉疫案件3800余件,行政、刑事处理5030余人,特别是针对今年4月22日以来北京市出现的疫情,公安机关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维护安全稳定等工作,做到了有力度、有温度、有精度。

“7×24小时”法律援助实现“应援尽援”

“实践中,某些当事人由于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的原因,在问题处理或诉讼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为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宋岚说。

据悉,党的十九大以来,北京市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法律援助服务格局。全市配备了17家法律援助中心,500多家法律援助工作站,7000多个法律援助联系点,8家市级法律援助民办非企业单位。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于1997年6月正式挂牌开展工作。2018年4月,经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加挂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牌子。

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办理、人民调解、诉前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管理。“我们努力实现群众进一扇门,就能享受公共法律‘全服务’。”宋岚说。

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12348热线平台管理科科长赵明明向记者介绍,12348热线平台实现了全方位、跨越式升级。“我们从原来人工服务的5×8小时,变为人工服务7×8小时加上非工作时间的智能服务,实现了7×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在服务领域上,由单纯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服务,增加了公共法律服务的业务指引,包括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业务的预约登记等,群众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获得感有了很大提升。”

党的十九大以来,12348热线平台为群众提供电话咨询248万余人次,服务总时长达27万余小时,满意率达97.84%,服务范围辐射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

一些群众走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之后,想找律师聊一聊,但是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前台有自动化设备和工作人员,可以帮助群众快速准确定位自己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体平台科科长王涛说。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之下,企业员工的复工复产法律咨询也是一项巨大的需求。为此,中心专门设立了复工复产法律咨询窗口,用来解答群众在疫情期间遇到的用工纠纷以及合同方面的各种问题。“举个例子,很多企业面临经济压力时,采用降薪裁员等措施,产生了纠纷,我们的律师可以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解答群众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王涛说。

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二楼,记者见到了来自河南的赵先生,他来北京打工已经20余年,此前多次向老板讨要工资均未成功。起初,赵先生不知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帮助,在接受过法律援助并胜诉的工友的推荐下,来到中心寻求帮助。六七年的时间里,赵先生已经和工友一起打了四场官司。目前,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帮助下,赵先生成功要回来两份工资,共计两万多元,另外两个案件尚在审理阶段。

赵先生表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很热情。“每次开庭之前,律师都会通知我们,请律师吃饭他们都拒绝。中心的领导也会关心案情的进展。”

据了解,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北京市各级各类法律援助机构共计办理案件143724件,其中刑事案件39671件、民事案件103674件、行政案件379件。接待法律咨询4285094人次。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目标,有效维护了困难群众和特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