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水立方”如何变身“冰立方”?
近几日,北京冬奥会的冰壶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水立方”作为世界上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双奥场馆”,承接了这项比赛。您是否会好奇“水立方”是如何变身成为“冰立方”的呢?本期《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节目就带您走近两位在“水立方”场地内的冬奥建设者,看看他们是如何让这里完美“变身”的。
姜 伟
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基础设施副经理
要实现“冰立方”的完美转换,现实可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即使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也还有许多临时设施建设的工作要处理。比如南北看台、转播台,防疫隔板和残疾人运动员的坡道等等……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是场馆基础设施副经理姜伟的主要工作。
在诸多的临时建筑中,最令姜伟难忘的就是坡道的搭建。当时距离比赛使用只有10天的工期,场地内24小时施工,姜伟作为负责人一直都在现场盯着,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了解运动员的需求,不断逼着自己和施工团队们一起把临时设施做到接近完美。
然而在“冰立方”的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姜伟也曾感到过崩溃,每天有200多个电话,也就意味着有200多个问题需要他来解决。但是他从来没有后悔加入这个项目,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冬奥会胜利召开、圆满的完成,这对姜伟来说就是最高的荣誉。
满足与骄傲,这样的情绪在这座场馆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得到。或许是因为这里拥有夏奥会的基因,或许是因为在这里创造了太多的世界首次,这里的荣耀,属于每一位冬奥建设者。而在他们当中,除了有追求完美的“硬件”建设者,还有一群“软件”守护者。
何 惧
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人事副经理
如果说场馆内的基础设施,给冬奥会的比赛提供了一个硬件环境的支撑。那么人员管理的工作就是给这场比赛运转起来提供人力支撑,一个软件的支持。身为运行团队人事副经理的何惧就是这样一名“软件”的守护者。
在这个冬奥的团队里,何惧主要负责的是赛前人员编制,相当于团队的“大数据系统”。但凡涉及到人员的工作,就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许多关键岗位都需要做备份,比如闭环内的人员生病了他替换的B角在哪?是否符合防疫的手续?这些问题都是何惧每天都需要面对的。
除了人员管理,何惧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发挥临时党委的作用,把1800多号人都凝聚起来,把党员的宗旨意识、奉献精神体现出来。在临时党委精心策划的一场场活动下,冬奥建设者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临时党委的赋能也让他们获得了很多的能量。
筑梦冬奥,每个瞬间都值得珍惜,每份付出都值得尊重,每个名字都值得铭记。涓滴之力,终将汇聚成奔涌向前的伟力,铸造这不平凡的时代。谢谢你,每一位冬奥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