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际奥委会工作人员都对她竖起大拇指

2022-02-11    北京日报

“1米95,再往后5厘米。”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雪游龙”媒体中心混采区,铁马护栏横成排、竖成列,刘洋和同事分立护栏内外,拉紧卷尺、紧盯标线、对准尺头,将圆心与动线之间的距离精准控制在2米。

这组动作,她们反反复复做了5个月。

 

在混采区,刘洋(左一)和同事们一遍遍测量核对标线距离,确保符合防疫要求。

冬奥会开幕在即,海陀山上白雪皑皑,山脚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蓄势待发。冬奥会时,中外媒体将在场馆媒体中心采写第一手新闻。新闻运行经理刘洋和她的6人团队将为中外文字、摄影记者及非持权转播商提供服务。混采区记者席位的设置是她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混采区是比赛一结束媒体立即对运动员进行混合采访的区域,转播商工作人员扛着摄像机抢机位、文字记者追着运动员提问,聚集在所难免。

记者与记者之间间隔1米,记者与运动员之间间隔2米。为做好疫情防控,第一版混采区设计方案严格落实防控要求,415平方米的空间全都用上了,只能设置20个文字记者席位。方案提交到国际奥委会被驳回:“要有30个文字记者席位,而且要遵守防疫要求……”

“冬奥盛会机会难得,记者们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都希望在现场采访到一手新闻。”刘洋说。曾在《延庆报》当过记者的刘洋深知一个记者对现场采访的渴望,也理解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可本届冬奥会不同以往,要保障记者充分采访,更要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场地面积就那么大,防疫规定不能突破,再增席位,无异于“无米之炊”。

去年5月以来,刘洋团队就在想方设法啃这块“硬骨头”。

坐下来仔细想,记者席位设置都跟哪些部门相关,要走哪些流程,再去跟他们一一协调。找相关业务部门踏勘场地“挖潜”,与奥林匹克转播公司确认增设席位是否影响转播画面、与流线涉及各方对流程、请设计单位出新的图纸……

经过反复踏勘、磋商、报批审核,刘洋团队终于找到了新方案:通过平整边角地,争取到74平方米新增面积。重新规划,又挖出来9个席位!

“30个中外记者席位,一个都不能少!”刘洋不敢松劲儿,带领团队在现场画标线、摆铁马做试验,实地一个席位一个席位落图。到去年10月第三版方案,终于挤出了第30个席位,前后历时5个月。

1月23日,6位姑娘手提肩扛,按照图纸,将64块铁马护栏在混采区码放整齐,30个文字记者席位一个都不少。

刘洋团队由6位姑娘组成,平均年龄28岁,看着个个身姿苗条,干起活来却不差力气。零下10摄氏度的气温下,戴着口罩工作三小时的她们额头沁出汗珠,脸上却笑开了花:“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做到了!”

1月24日,国际奥委会新闻运行工作人员科林·班克斯来“雪游龙”考察,在去往混采区的路上,他还有些许担心,“你们的混采区在国际奥委会都非常有名,因为它太难了!”到了现场,他对着图纸逐一确认记者席位后,竖起了大拇指:“这比我们想象得更难,我们很满意!”

“开心、欣慰,更多的是自豪,我知道我们一定行!”得到肯定,刘洋心潮起伏。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那时刘洋还是《延庆报》的记者,从那时开始,她就在为延庆赛区、为北京冬奥会做宣传推广,期待着成为一名冬奥人。2020年7月,时任延庆区委宣传部干部的她终于如愿来到北京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成为冬奥人。如今,她和伙伴们用汗水为冬奥人增光添彩。

刘洋1986年出生,党龄已有14年,她所在的北京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党员比例高达94%。中心自申奥之初就统领着延庆赛区的新闻宣传,为冬奥建立“新闻档案”。2021年,这个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月2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媒体中心正式运行。“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庆人,能在家门口参与冬奥会,我无比荣幸。我们将为全世界记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刘洋和伙伴们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