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奔赴对口援建,他们无悔青春年华!

2022-01-24    北京组工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北京对口援建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北京援建干部支援着各地建设。本期《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就邀请了四个对口支援省区,四名不同职业的援建干部,一起来听听,他们奔赴千里之外建设他乡的那些酸甜苦辣!

 

牛双宝

北京市援疆干部

2016年昆玉市正式挂牌成立,这个被沙漠和戈壁包裹的小城如何快速成长发展,招商是必由之路。2020年3月,新一批的北京援疆干部抵达,其中一位就来自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牛双宝。

到昆玉的前两个月,牛双宝就与上百家企业进行交谈,旅游鞋磨穿了两双,嗓子不知道哑了多少次。他深知做招商难,在昆玉做招商工作更难,但他坚信未来的昆玉将会变成绿洲,老百姓会吃上各种各样的美食,怀着这样的信念,牛双宝为此而不懈努力着。

如今,援疆两年,招来了40多笔投资。让十四师招商引资在兵团的排名已经由原来的后三名,跃升至第一名,2021年更是比招商任务多完成了近一倍!如果说牛双宝是邀请更多企业带着他们的资金和技术在当地生根,那么下一位嘉宾则是带着北京的资金让项目落地。

 

张江

北京市援藏干部 挂职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初到尼木县,动物医学专业出身的张江在去镇里做调研时惊讶地发现,尼木县全县只有4户人家养了6头猪,如果不从外面进猪肉的话,这些供应根本吃不了几天。面对这庞大的市场空白,张江当时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高原百姓吃上放心的鲜猪肉!

经过6个多月时间的精心饲养,结果比预想的好,平均每头母猪能达到一胎8头仔猪。在不到两年时间,张江与顺义援藏团队共同主导的生猪养殖场已经实现了量产。从脑中的“蓝图”到眼前的“实景”,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运转,是北京援藏指挥部和北京各结对区做强力后盾的结果。

前面我们讲产业、讲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基本民生的问题。可是民生解决之后如何延长寿命、提升生命质量呢?医疗是其中的关键。下一位主人公——来自石景山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去年9月,她作为新一批援青医疗队成员进入玉树州人民医院,开启了在4000米高原的问诊之路。

 

赵威

北京市援青干部 挂职青海省玉树州人民医院内一科副主任

赵威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从北京来到玉树,海拔从40米陡增100倍到了4000多米,随之而来的是血氧饱和度降到了79%,最快心率跳到了125次/分,她开玩笑说,如果是平原地区的病人、这个数值就要抢救了。

在与当地越来越多的病人接触后,赵威发现,由于预防意识弱、对疾病知晓率低、交通不便等原因,很多藏族群众往往把病拖得很重了才来看。本着“乡亲们出不来、我们就走进去”的原则,医疗队每个月都会下乡巡诊,最远的乡镇要12个小时以上的车程。

对于受援地来说,北京援建是“帮扶”、也是“借力”。如何能把这股力量化为自身的动力,人才培养是关键。而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最好通道。我们最后一位嘉宾是来自北京市第八中学大兴分校的一名资深教师。

 

贾轩

北京市援青干部 挂职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第二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

2020年,贾轩来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二中学支教。她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才满园”,学科整体教学水平提高了,支教作用才是最大化的发挥,必须要把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普及开来。

除了教师身份,贾轩还是一名党员。我们现在讲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是“教书育人”,贾轩希望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健康而快乐的。

2021年,像贾轩这样的一线教师,北京市共派出364名,他们耕耘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级各类校园里,大大提升了当地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让学生享受到了首都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北京援蒙团队全年推动市区两级落实援助资金19.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05个,助力内蒙古自治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