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 促振兴丨看小山村的蜕变之路

2021-12-10    北京组工

乡村振兴谱新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首都特点,进一步建强战斗堡垒、锻造过硬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即日起,北京组工开设《乡村振兴谱新篇》专栏,专题介绍北京各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成果。第一期让我们走近门头沟妙峰山镇炭厂村,看他们如何盘活各方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带领村民创富增收,实现乡村振兴。

门头沟区

历史上,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曾是御用炭烧制基地,“炭厂”因此得名。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随着烧炭业逐步退出,炭厂成了妙峰山镇为数不多的低收入村。为彻底改变村庄面貌,炭厂从打造好班子入手,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谋划发展总思路,最终实现了小山村的美丽蜕变,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炭厂之路”。

选贤任能,激活资源,“宜居宜业”暖民心

 

由村民自发选出的“两委”干部,涵盖了乡镇企业负责人、工程队负责人、优秀个体户等多方面人才,十多年来,他们发挥“头雁”作用,心系家乡建设,在坚持学理论、学政策、学先进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不断摸索、去粗取精,最终形成了打造“全村域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决定实施产业转型,激活沉睡的绿水青山,大力开发“神泉峡”景区。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村集体成立旅游开发中心,让土地变股金,让村民成为股东。为加快景区建设,党员带头无偿退地让路,村民纷纷主动出谋献策,2009年“神泉峡”正式运营,村里的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通过支部引领在前,党员做示范,百姓跟着干,村民月月有了工资,外出打工青年回到了家乡,年轻夫妇更敢生娃,炭厂村也实现了低收入户“清零”。

强基固本,聚焦治理,“战斗堡垒”聚人心

 

“文明首善、党群联动、团结稳定”是炭厂村新时期的干事准则。“文明首善”体现在村民生活的各方面,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融入村庄特色,完善村规民约;修缮益民书屋,增加藏书量;建设多功能数字影厅,定期播放教育片,每次细微的改变都促进着质的飞跃。“党群联动”则是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为抓手,一方面精心打造“当代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新样板,通过建章立制促长效、主题活动壮情怀、双向发力重感悟、理论实践谋发展,进一步激发党员、群众参与村庄共建的热情。另一方面将党员责任区、责任岗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按照就近原则、邻里熟悉程度等,细致划分党员责任区,逐步形成了党员带动群众、群众激励党员的良性互动管理模式。“团结稳定”是炭厂村长久发展的基石,村干部坚持“三严”工作法,即严守“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严格“三务公开”、严肃组织生活,不断促进着炭厂“幸福之火”熊熊燃烧。

党建引领,转化成果,“七彩炭厂”强信心

 

2020年以来,炭厂村党支部创建了“告别黑色,传承红色,发展绿色,建设灰色,坚守蓝色,增加白色,延续古色”的“七彩炭厂”党建品牌,坚持把改善民生、基层治理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用好转型改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生态富民信心。以烧炭史为鉴坚定保护环境决心,以弘扬“烧不掉的炭厂”精神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探索“红色教育+”产业新模式,充分挖掘炭厂作为“永定河北中共领导政权昌宛县佐公署”所在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历史”,建设红色村史馆,开发红色课程,争创“红色门头沟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村”;结合创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保持村庄干净整洁的古村风貌;进行“煤改电”改造,积极开发“喊泉”等生态新景观,探索打造精品民宿,以生态旅游实现兴村富民,守住蓝天碧水好风光;增加旅游淡季收入,组织旅游接待培训,研究推出包含9种饼的“泉饼宴”,精心打造“冰瀑”项目,2020年景区冰瀑收入约103万元,2021年1月、2月景区冰瀑收入约420万元,拓宽了村民“白色”增收新渠道;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老中青三代村民组成村“太平鼓”队,传承优秀“古色古香”传统文化,丰富村民日常生活,确保乡风文明。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个从炭窑里走出的小山村,选出好班子、带出好队伍,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面子”高颜值、“里子”有品质的特色旅游村,全村上下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和谐有序、日渐兴盛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