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迹 |
去年9月14日正午时分,随着最后一户村民完成签约,顺义区仁和镇临河村涉及1200余宗拆迁院落、1800余户、5000余人的棚改项目100%完成民宅签约,无一户“钉子户”,无一人上访。原本40天的签约期提前到16天全部完成,顺义仁和地区党委书记刘洋带领同事们推行“党建六步法”,创造了棚改“临河速度”。
临河村棚改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02公顷,是顺义区有史以来面积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棚改项目。“这个项目不光是改善临河村民生活环境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承担着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的光荣政治任务。”刘洋深知临河棚改意义重大,但征地拆迁的背后往往又隐藏着村民家庭内部矛盾、邻里矛盾、甚至与村委会间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问题不解决,村民也许就不会签约。”
如何保证棚改项目顺利推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项目。”刘洋思考许久,得出结论,他带领同事们在棚改片区上成立临时党委,自己任临时党委书记,下设3个临时党支部,创新推出“组织覆盖、党课凝心、党员引领、队伍聚力、挂图指挥、制度护航”的“党建六步法”,力争把棚改拆迁工作办好、办实。
拆迁前期,刘洋把临河村里的209名党员聚集起来,在临时指挥部里上了一节主题为“让党旗在棚改中飘扬,让党徽在拆迁中闪光”的专题党课。政府为什么要启动棚改项目?克服了多少困难?棚改能给村民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次棚改按什么标准?户口安置、回迁选房、生活补助都怎么安排?刘洋把棚改的意义、政策,一条一条解释给村民。台上讲得仔细,台下听得认真。党委书记亲自讲党课,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209户党员门前挂起了党旗,60户村民代表门前挂起了国旗,正式签约开始时,所有党员第一时间签约、交房。
拆迁就怕不公开、不透明。为了打消村民们的担忧,刘洋带领同事们在村里成立了39个党员工作小组,“点对点”对接入户,全天候接访群众,第一时间把各项棚改惠民政策送到村民家门口。
记得一天夜里十一点半,刘洋和工作人员正在召开每天例行的分析调度会,一位同事跑进指挥部,说数十位村民堵在了大门口。“好事儿啊,群众主动找上门,说明有诉求,问题就是要正面沟通才能解决!”刘洋主动出来接待17户村民及家属,详细询问了前因后果,耐心地解答了大家的疑问。这17户村民的问题解决了,第二天全部签约。
还有一次,一位村民拿出了两个宅基地使用证,“我们家有两个本,怎么补偿面积只给我算了一个的?”为了确保村民利益不受损,刘洋连夜带人实地测量,可前后测了几次,都跟两个使用证上的面积不符。最后,刘洋请村里的老会计调出了所有村民的宅基地资料,发现原来村里有三个人同名,当初的村委会错把其中两个人的宅基地使用证发给了同一个人,没拿到证的那位村民以为自家的使用证丢了,重新补办了一份,这才有了现在的情况。原因查清,问题当夜就解决了。“棚改工作绝不能让村民吃亏,但每一分钱都是国家的,不符合政策,多一分钱也不能给。”刘洋说。
从入户测量到封闭制定预分方案、再到正式动迁,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刘洋日夜泡在指挥部,翻遍了村里的资料、档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执行到底。
今年年初,临河村回迁房和东城区的10000套定向安置房已经全面开工,3年后,这里将矗立起一片现代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