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科研、博物馆建设...这位披荆斩棘的化学博士不简单!

2021-10-08    北京组工

14年前,她是刚刚毕业的化学博士,却阴错阳差踏入了和专业毫不相关的文保行业。面对种种挑战,她咬牙坚持,迎难而上,并逐渐意识到这份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本期《为你喝彩》带您走近有着14年文保工作经验的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武望婷,看她如何面对挑战,勇往直前。

 

武望婷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

今年年初,一座被命名为大运河博物馆的首都博物馆东馆终于完成整体封顶。为了能使新馆的文保区在后期使用时紧密贴合文保工作的要求,首都博物馆特选派具有14年文保工作经验的武望婷,专门负责协调新馆文保区的建设工作。这一任务对于原本从事科研工作的武望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4年前,刚刚毕业的化学博士武望婷,追随丈夫的脚步来到北京,当时恰逢首都博物馆正在加快科技文保工作的进程,这一工作对于传统文保行业来说至关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对文科几乎毫无兴趣的武望婷,进入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处工作。让武望婷没想到的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战也由此开始。

2007年,刚刚入职两个月的武望婷就被派去了江西靖安的东周考古工地。当时的江西考古现场阴雨连绵,考古现场弥漫的霉味和视觉上巨大的冲击,让原本一直在干净实验室中工作的武望婷颇为抵触。但也正是通过那次的实地考古工作,武望婷逐渐认识到,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在文物保护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古工作结束后,武望婷立刻投入到新型抑菌剂的研究。经过3年的研发,新型的抗菌剂大获成功,在考古和文保领域开始大面积应用。也正是因为武望婷在文保领域做出的贡献,2013年,武望婷入选北京市文物局学术带头人,2015年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去年,武望婷更是被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列列进“四个一批”名单。

如果说,当初入职首都博物馆,是让武望婷与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14年后的今天,当武望婷的工作内容再次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位文保科技工作者的命运,则与今天北京的发展与变革再次产生了紧密的关联。两年来,围绕着新馆文保区的建设,武望婷作为首博东馆办的代表,顶着压力直面挑战,利用其在文保领域丰富的工作经验作出着自己的努力。

目前,随着三大建筑的逐一封顶,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环、两轴、一心”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首都博物馆东馆办的工作任务也越加紧迫,武望婷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压力和挑战存在于14年前泥泞的考古工地,也存在于现在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然而面对着压力,武望婷的步履从未停歇,支撑她的是从未改变过的纯粹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