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平凡的力量» 正文
平凡的力量
平凡的力量 | 守土尽责,助力城市更好发展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31

攻坚破难,国之“凤凰”拔地而起;集“数”于脑,城市治理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巧思妙手,老建筑也能迸出新活力……每一天,当我们睁开双眼,投入城市的怀抱开始生活,总有一些新面貌、新进步让人惊喜振奋。

这些改变,是你我身边的城市英雄挥洒心血、贡献智慧、精耕细作的结果。守好一方土,力尽一份责。各行各业扎根的平凡身影,共同谱下一个个守土尽责的故事。

迎难而上 段先军

破世界级难题助“凤凰展翅”

他是建筑工程领域公认的“智多星”,从业25年来曾参与修建或改造国家大剧院、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国家博物馆、北京冬奥村……迄今为止,他最感到自豪的作品,当属2019年9月正式通航的国之“凤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他就是北京城建集团国际事业部副总经理兼香港机场执行总监、总工程师段先军。

 

“举世瞩目,难度也前所未有。接到中标通知那一刻,紧张、兴奋、彷徨,各种情绪涌上心头。”回忆起当初,如今正负责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扩建工程的段先军说,从参与大兴国际机场投标到最后中标,自己和团队成员“两个多月时间,基本没怎么出过集团大楼。”

中标落定后,考验才刚刚开始,“拿到施工图纸一看,天,真的很难。”段先军说,2015年8月接管场地时,他眼前是一片荒草地和淤泥河滩,“农田里长着一人多高的草,地理环境复杂,没水没电没网没路,工期又紧……”在集团和相关高校科研单位的迅速响应、大力支持下,段先军及其团队立即着手,迎难而上,加班加点将精力对准一个个难题。

“以地基打桩来说,有四个月时间专门研究如何打桩。40多米长的根桩,我们打了10000多根。”段先军介绍,在结构施工中,还要考虑高铁下穿航站楼的隔震体系建设等。“后来,我们运用各类新技术、新设备反复试验论证,地上地下投入了80多万方混凝土、20多万吨钢筋、6万多吨大块钢结构……”他说,尤其是机场屋顶吊顶和18万平方米的曲面钢网架合龙,难度极大,“时间紧但细节很关键,我们把矛盾点和难点一个个找出来、攻克它。”最终,一座国之“凤凰”拔地而起,举世惊叹。

“重点工程往往都是难度大、时间紧、出差常态化。”段先军坦言,自己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修建大兴国际机场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孩子也老说,‘爸,我都上高三了’……”每当听到孩子这样说,他总是五味杂陈,“没办法,谁让我们是做这行的呢。”

“有问题,找段总。”这是公司内部流传的一句话。然而段先军却说,自己成功的秘诀并不特殊,就是不忘初心,敢于挑战,要有信心。“总要有一个领头人,站出来承担责任。身为党员也好,作为技术权威也罢,信心很关键。要有信心、有创新,还要有精品意识,才能拿出壮美得震撼人心、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数”于胸 郭安安

“大脑”为城市排忧解难

“出来了!漏水点离地面距离1.35米。你们挖到一米多时,就得注意了。”通州一老小区消防栓管道漏水现场,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副主任郭安安对现场工人叮嘱道。而在他赶来之前,小区物业和属地政府已为此“头疼”了好一段时间。

 

“地面每天都在渗水。我们发现时,已经跑了5488吨,也一直在挖在找,但就是找不到漏点。”小区物业经理说,平时管道每天跑水六七吨,但最近越来越严重,平均一小时跑10吨水。而由于是老小区,管道设备老旧,原先的手绘图纸凌乱,寻找漏点难度极大。

接到求助后,郭安安立即带着通州区城市管理委的市政保障队伍和车辆设备赶去驰援。“找到了!你们看,浅色的是自来水管。这旁边还有些管线,红色是供电管道,绿色是通信管道,我们要开挖的是这条浅绿色的管道。”郭安安一边用手机应用演示给现场抢修人员,一边叮嘱大家千万要注意交叉管线。不到半天时间,漏水问题解决了。“第一次见,现在的技术太厉害了!”小区物业经理笑着表示。

问题之所以能够解决,借用的是全市首创的一项“高大上”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而这,正是郭安安近年一直埋头努力攻克的工作。近年来,通州区大力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地下管线模块的AR增强现实技术是其中一项。“通过这个技术应用,我们遇到任何道路应急抢险难题,都可以不用挖掘道路就能看到地下管线的清晰排布,进而找准病根,快速解决。”

无论是三维地图服务系统,还是“城市大脑”,背后都要有强大充分、实时更新和“厘米级精度”的数据支撑。为此,郭安安经常带着科创团队和职能科室一起加班加点、艰苦奋战,“工作狂人”也成了大家送给他的一个称号。而在他的努力下,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已经实现从二维平台到三维平台的升级,构建了全系统、全数据、地上地下的三维可视化和一张图展示,目前完成了16个子模块的可视化建设。

“较真,是我们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一项项闪光成绩的背后,郭安安认为最应该提及的不是吃苦,而是较真和尽责。在他看来,自己的责任就是要把散布在各个角落的数据,一点儿不差地连接起来,“让数据为整个城市治理和百姓生活提供服务,方便百姓生活。”

守护遗产 段若非

妙手“盘”出老建筑新活力

说到城市遗产,许多人只会想到长城故宫这样的历史古建。而在工程设计师段若非看来,“工业遗存”同样是城市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助理和技术组组长,在岗十年来,段若非始终尽职尽责,守护着首钢园区遗留下的一座座工业建筑,让它们焕发新的活力。

 

炼铁高炉变成集展陈和发布为一体的展示空间,储料筒仓改造成冬奥组委的办公场所,精煤车间化身为国家冰壶、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队的训练馆……一次次的改造工程,段若非都参与其中。首钢园区的许多改造和建设项目都与冬奥紧密相连,为更好满足冬奥组委的需求,段若非总是不停往返于施工现场与奥组委驻地,一边对接工作,一边监督进度。最忙的那段时间,对接会经常开到夜里十一二点。第二天一大早,段若非还要赶到单位开展后续的设计工作。

虽然时间紧责任重,但段若非和同事们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所有工程项目中,把精煤车间改造成冬奥训练馆的过程,他尤为印象深刻。在保留车间原始结构的基础上,段若非对车间进行了一系列修复性处理,既保证了安全性,又很好地留存了车间原始风貌。车间外立面的混凝土板已悬挂了20年,很难继续使用。相比于直接用新材料替换的方案,段若非选择将这些破损的混凝土板打碎,制成骨料再加工成新的混凝土板,并赋予新的机理,重新挂回了墙上,老材料也因此有了新的生命力。

在改造过程中,有一个难题曾困扰段若非很久。训练馆的内部墙面原先采用的是木饰面设计,这样做虽然整洁美观,但成本太高,不符合“节俭办奥运”的理念。为解决这个问题,段若非那段时间几乎茶不思饭不想,整天都在查阅资料,思考方案。有一天,他无意间发现巴西的一个公寓装修案例,其中采用了水泥砂浆抹灰装饰墙面的办法。将这个办法进一步细化改进,运用到训练馆的墙面设计后,段若非发现既能节约成本,同时又很好地展现了工业风,问题最终解决。

整个首钢园区改造中,段若非经常要面临拆还是留的问题。从设计和工程的难易来说,拆了重建最容易。但如此一来,许多历史痕迹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我不希望将来的人只能通过照片或文字介绍,才能知道这里原先建了什么。我希望把建筑原原本本保留下来。”正因为秉持这样的理念,段若非在工作中总是尽己所能,争取为城市保留下更多的工业遗产。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