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平凡的力量» 正文
平凡的力量
平凡的力量 | 以身为盾,护公众健康安宁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28

庚子年,这一句话在朋友圈里刷屏——“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这些勇敢的人,卫我平安,护我健康,佑我幸福,保我安稳,送我光明……他们是一个个个人,也是一个个群体,各司其职,在各自的领域里勇于担当,扛起了如山的责任,共同守护了我们的生活。

白衣天使,就是这些最勇敢的群体之一。

“疫”必上 蒋荣猛

找到藏在细节里的“魔鬼”

 

勇于担当,得有能担当下来的能力,而这能力来自于日常严苛训练带来的精湛技艺。

他是北京所有感染科医生中在武汉坚守时间最长的一位,从2020年1月9日到武汉,直至新冠肺炎疫情基本结束才撤出。与疫情抗争的日日夜夜,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的工作以“分钟”为计算单位,不仅到医院问诊,每天还要跑六七个培训场地,讲六七场面授课。在武汉期间,共培训了3600多人。

“我们天天跟传染病打交道,比其他科室多一点儿防控经验,希望赶紧把经验和大家分享。”蒋荣猛说。这些经验一是对病情本身的判断和治疗能力,二是日常工作中所养成的严格的工作流程。

早在2003年SARS疫情暴发之时,蒋荣猛就是第一批进入SARS病房的医生,那时他还是一名住院医生。从发现这个病的时候,他就到处上网查信息。“那时候电脑还是我跑去中关村攒的,CPU工作一段时间就发热,我就拿风扇往电脑后面吹。”再回头看当年的经历,蒋荣猛能想到的都是当年的趣事。地坛医院被确定为第一批定点医院后,蒋荣猛马上报名进病房,“我们是感染科医生,责无旁贷。”这除了责任之外,也来自于他自己心底的呼唤,“你是干这一行的,你难道没有一点好奇心,不想去碰一碰这到底是什么病吗?!”

“责任”与“好奇心”的驱使下,蒋荣猛开始了对感染病“去看见、去认识”的历程。2014年在塞拉利昂战埃博拉、2017年4月赴西藏斗禽流感、到甘肃平凉战乙脑、当年11月赴马达加斯加战鼠疫,2019年驰援南苏丹再次应对埃博拉……2003年至今的十几年间,他接受上级单位委派,奔赴世界各地约230余处参与疫情处置。大量的疫情处置经历,磨炼了他的医疗业务能力,“临床医生,必须有临床才能去治疗。临床经验丰富,看到病情才能敢于判断,正确判断。”

2020年1月到8月间,蒋荣猛参与了制定1至8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做过多次解读,也不断进行防护知识的普及,“对病毒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诊疗方案也在不断改进,尽量做到精准救治。”

救治之外,日常工作的防护,也是蒋荣猛一再强调并努力推广的。

“你看见很多医生穿着白大褂出诊疗区吧?这一点儿都不专业。”蒋荣猛拿出自己的白大褂做了展示,他在挂白大褂的时候,从来都是将外侧兜在里面,领口反转后才挂在诊室门后,“衣服上可能会有细菌、病毒,只能留在污染区,怎么能穿到外面。”

在武汉的日子里,蒋荣猛也一再向同行们强调这些细节:比如打扫卫生的墩布,必须有红、橙、绿至少三色区分,分别在污染区、清洁区等不同区域使用,不能混淆;听诊器都是必须挂在病房门口,用后必须消毒,不能挂在脖子上,更不能缠一缠揣兜里,“挂脖子上,帅是帅了,可是避免不了听头和管线的接触,交叉感染怎么办?魔鬼就在这些细节里……”

捕形画影 梁连春

建档教学与传染病过招

勇于担当,得有能担当下来的底气,而这底气就来自于平日里薪火相传所带起来的优秀团队。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梁连春已经从事传染病一线工作30余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带领团队尽早完善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科室、物资、人员与技术的准备,此后又身先士卒,带领佑安团队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组织医护收容、会诊、制定诊疗方案;对危重患者组织多学科会诊,做到“一患一策”。最忙时,梁连春负责3个病区、1个重症监护病房,包括患者的诊断救治,以及发热门诊筛查与收治。此外,他还多次参与国家、北京市关于新冠肺炎防控会商、疫情处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和重症病例救治的方案讨论、督导检查及新媒体科普讲座。

 

这些年,梁连春将从医以来经手、会诊过的传染病典型病例与不典型病例,按照病情特点、病情发展、诊疗效果等步骤进行了全流程的整理,完整而全面地记录了四十多种传染病,以“模拟病例”形式整理了出来,并且定时给传染科里的医生、进修医师、首都医科大学的学生讲解。“传染病,这些年在国内越来越少,我们很多中青年医生、哪怕是传染科医生,就没接触过几种传染病。”这些“模拟病例”对中青年医师、学生或其他学科医师来说,都是传染病知识的补充。有了这些打底,科里的医生们在面对新的疫情时,也传承到了前辈的经验和勇气,给了他们“抗疫”必胜的信心。

梁连春在临床诊治时也保持足够的谨慎细致,心理支持在新发传染病的诊治、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病人,除了躯体的病痛、住进隔离病房得不到亲人、朋友的安慰、鼓励和照顾,对新冠肺炎无知,叠加外界不良信息,导致患者焦虑、紧张、烦躁和恐惧,不利于疾病治疗与康复。有一位39岁女性新冠肺炎患者,看到肺部有阴影非常恐惧、认定此病治不好,责怪医生给她药用少了,情绪极其不稳定、与医务人员发生争执。为此,梁连春专门给她详细讲解新冠肺炎疾病过程与转归、同时互通微信、电话,及时解决患者问题。患者情绪明显好转,非常感谢医务人员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最后不但与医护人员成了朋友,还愿意捐献恢复期血浆去救治危重症患者。

扎根病房 郭会敏

用关爱给患者抚慰和信心

勇于担当,这个“勇”从哪里来,其实就来自于对患者的爱,这份爱是当初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更是多年从业磨砺出来的职业素养。

“当年SARS来的时候,我们是戴着双层纱布口罩、圆帽;穿着棉布制作的‘猴服’、隔离衣工作,那会儿都不害怕,现在的防护这么好,更没有什么可怕的了。”郭会敏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内科总护士长、新冠肺炎病房护士长,也是曾经进过SARS病房的老资格。郭会敏给小护士们传授在污染区的工作经验,也提出要求,因为新冠肺炎患者没有人探视、更没有人陪护,既孤独又有对未知的恐惧。“咱们做好防护后,要进病房,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尽可能多地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咱们的关心和关爱,这也能给他们抚慰和信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郭会敏(右)

她这样要求的,也是带头这样做的。曾经有一对母女患者,孩子刚满一岁,看到这么多“衣着怪异”的叔叔阿姨一脸的恐惧,只要医生护士进去,小家伙儿就哭,抱着妈妈不撒手。科室护士自发买来玩具和生活必须品,每次进病房做治疗,大家都会跟小家伙儿玩一会儿,逗逗他,渐渐地,小家伙儿不害怕了,护士们一进去他就会伸手要“抱抱”。妈妈出去做检查,护士就在病房里哄着他,陪他玩儿,出院那天,大家依依不舍,但更多的是高兴和欣慰,“患者痊愈出院,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护士们的“爱商”也是在日常工作中锻炼出来的,郭会敏鼓励护士们发现患者日常需求,改良护理器具。在医院的支持和帮助下,护理创新不断:改良病员服,一个小小的拉链设计大大方便了PICC置管患者,省去了他们频繁穿脱衣服的麻烦;由护士参与设计研发的咽拭子采集亭,从专业人员角度出发,改善操作人员工作环境、减少防护物资消耗、样本存放安全规范。

护理创新,多来自于日常工作,可能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护士从患者的亲身感受和实际需要,改进操作工具,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更主要的就是,能让护士们养成关心、体贴患者的习惯。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智农天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