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声音 | 海淀区:以共商共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创新
近年来,海淀区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将基层治理创新置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创新建立“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引导实施“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在此基础上,下大力气凝聚政府、市场、社会、群众等治理主体合力,引导越来越广泛的治理主体参与基层事务,形成了“党建引领、大家商量着办、围着基层转、共建美好家园”四位一体治理实践,为北京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提供了海淀实践。经过约两年的实践,海淀区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商量”已经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主要工作方法,接诉即办诉求量持续下降,问题解决率逐年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2023年以来,接诉即办考核成绩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坚持党建引领,锚定共商共治的工作方向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根据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通过提级调度,将基层治理难题上升为政治任务,确保“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始终聚焦中心工作。依托《海淀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实施方案(试行)》等制度设计,推动“群众提”与“党建统”机制融合,既明确了“党建引领”的刚性原则,又保障了群众诉求表达的畅通性。
发挥党领导议事协商的组织优势。聚焦“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健全完善从街镇党(工)委到党员示范户的五级基层组织体系,依托党员骨干选任、机关党员下沉等机制,将党的组织网络与基层治理单元深度融合,实现了党组织对治理末梢的“全覆盖”与“精准触达”,为“大家商量着办”提供了稳定的组织依托,彰显了“组织化治理”的制度优势。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共建美好家园”为治理目标,依托区域内党政军机构多、高校院所多、高新技术企业多的优势,以党组织结对共建为纽带深化区域联动,以党建协调委员会为平台强化资源共享统筹,以“海·青”社区服务行动等为载体完善校地协同机制,将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优势相结合,形成动员各方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良好局面。
优化制度设计,为共商共治的创新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重心下移,夯实协商治理的基层基础。强化“围着基层转”的鲜明导向,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比如,认真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通过全口径压缩对基层发文、开会数量,精简优化基层考核,清理规范从街镇借调工作人员等举措,更好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将治理重心从“上级指令”转向“群众需求”。又如,坚定不移为基层赋能增效,建立“能力作风建设年”、处级单位“每月一讲”、区级委办局“八进社区(村)”等一系列机制,实现了从“给基层压担子”到“为基层搭台子”的转变。
完善协商体系,构筑协商治理的实践场景。将“大家商量着办”作为基层治理的一号任务,建立常态化议事机制,形成“集、议、办、督、评”五步议事法,搭建“红柳会客厅”等650余个充满烟火气的议事平台,用完整规范的议事体系保障基层议事协商顺利进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说事、议事,激发基层民主协商的创新活力。
强化主动治理,驱动协商治理的改革跃升。创新提出“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从被动接诉向主动治理转变,使“商量”成为“未诉先办”的操作化路径,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2023年以来,通过“商量”攻坚解决区内长期未解决难题79件,啃下一批“硬骨头”。同时,发挥接诉即办“窗口+智库”作用,探索AI智能服务系统、数智社工等数字化治理方式,推动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尺,提升共商共治的治理效能
在“商量”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干什么由群众广泛提、谁来干由群众充分议、怎么干由群众共同定、怎么样由群众公开评”,不论是居民之间矛盾冲突等问题的处置,还是小区环境整治、安装电梯、维修管道、空间更新等公共事务的推进,都让相关的各方面主体一起商量,保障各方主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实行“大家商量着办”机制,把一个个“你”“我”“他”变成“大家”,把“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具体化为维护、主张和发扬人民主体权利的过程,把“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具体落实到基层治理实践中。
在“商量”中激发社会协同参与活力。把最大限度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作为“大家商量着办”机制的重要抓手,大力支持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借助他们走街串巷的灵活性、人熟地熟的优势,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以“随手拍”等方式广泛参与基层事务。充分调动媒体资源、网络载体以及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责任规划师等专业力量群策群力,通过多种灵活的商量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单一主导走上多方共治的良性发展轨道。
在“商量”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愿景。坚持先易后难,强调“议事能办、办有结果”,致力于将群众商量的结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开展“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的“四百”走基层活动,形成“走十访百”、早迎晚送等一批实践经验。通过建立“商量库”“经验库”“痛点库”“骨干库”4个库,持续优化商量机制,挖掘基层治理难点问题,自2023年以来解决了物业、老年餐、停车管理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9000余件,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果回应群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