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务”软实力如何再提升?近2000名一线骨干集中轮训

2025-06-30    北京组工

初夏,一场关乎城市竞争力的“大练兵”——“北京服务·千名营商骨干实训营”系列培训分批次开班,覆盖综合管理类、一线服务类、监管执法类人员。几乎同时,以局级干部为主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研讨班在浙江杭州“取经”。

系列培训从市级层面一抓到底,横跨局、处、科三级,实现业务骨干全覆盖,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从决策到落实全面升级。这样的覆盖广度与层级深度在全国也不多见,向外界传递了强烈信号——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北京全力以赴。

优化营商环境对于展示城市形象、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瞄准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建设目标,北京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从企业实际感受出发,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此次培训,就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对改革和干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改革能力的具体举措。

实战导向贯穿培训始终。告别“纸上谈兵”,让懂政策的人讲政策、有经验的人谈经验、会方法的人教方法,委办局相关负责人宣讲政策直击核心,厘清职责;经验交流课上,不仅有上海、浙江、江苏的“营商高手”传经送宝,还有本市的“服务管家”“政务服务之星”讲“闯关案例”和“实操秘籍”,手把手教方法、传技能。

最受学员欢迎的是情景模拟课程。企业代表带着正在面临的“急难愁盼”坐到学员对面,抛出尖锐问题;学员们则在精心设计的“非现场执法”“个性化服务”等逼真场景中,现场接招、反复演练。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前梳理的百余个高频案例,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工具箱”,目标就是打通政策惠企的“最后100米”。

不仅形式突出“沉浸式”,系列培训还强调“立体贯通”,从4月起分阶段开展,持续到年底,通过网络直播学、集中轮训学、体验交流学等方式将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末梢。

线上,依托“京华大讲堂”,权威专家主讲的7场直播课覆盖全市,首讲即吸引超1万人次在线学习。

分类轮训阶段,组织综合管理类、一线服务类、监管执法类等三类学员分批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建工集团党校、北京经理学院,接受“集中授课+企业沙龙+分组研讨+业务练兵”的多维锻炼。

计划于8月份启动的“走出去”环节,60名在轮训中表现亮眼的学员将赴杭州沉浸式学习数字赋能营商环境相关发展经验。

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行,源自市区协同、部门联动的密切配合。市级层面,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和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精心设计分类轮训;市司法局、市投促中心、市工商联、市贸促会等部门单位,或贡献优质师资,或梳理来自一线的鲜活问题与棘手案例,为教学研讨注入真材实料。区级层面同步发力,跨部门交流研讨、学员论坛、联合执法演练等配套教学,让学习成果在基层实践中生根发芽。市区拧成一股绳,部门合成一张网,共同为营商“软实力”提升注入动力。

务实管用的培训让大家感到“解渴”。学员普遍反映,这次培训课程安排丰富,有业内专家的精彩授课,有先进典型讲经验,也有企业家现场说法,培训内容直击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堵点问题。通过参加培训切实增强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尤其是对“以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的服务理念理解更加深刻,也掌握了真正站在企业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流程、提供服务的思路和方法,回到岗位上将带领身边人员为进一步优化首都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培训绝非“结业即终点”。培训过程中发现的营商环境相关问题建议将由市委组织部等部门汇集成资政报告直报市委。围绕工作中的高频问题,培训还将梳理日常业务备答口径,形成营商环境政策“一页纸”,让核心要点一目了然。营商环境必修课还将全面嵌入党校主体班次及公务员初任培训体系,确保能力提升的链条不断延伸。

“北京榜样·政务服务之星”主题活动、“北京榜样·服务管家”评选活动也将陆续开展,进一步发挥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系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做法,推动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年初,“北京服务”工作要点已经发布,涵盖228项改革任务,需要全市各部门、各区、各层级协同联动、凝聚合力,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可能影响全局推进。当近2000名营商一线骨干的理念在轮训中刷新、技能在实战中升级,“北京服务”这块金字招牌,正在“软实力”的持续锻造中,淬炼出更耀眼的光泽。

体系化布局、联动式推进、实战化锤炼,北京正以一场规模空前的“骨干淬火”,锻造面向未来的营商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