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8月2日,由市社科院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话题,展开研讨交流。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动力”“活力”被多次提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忠杰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动力、活力,没有动力就不可能前进。要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很多问题,根本是要把所有人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有了积极性,各项措施就能落实,改革就能取得成效。
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如何理解“关键时期”这一表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金海表示,未来十年是关键的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世界格局变化的关节点。他说,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性,要有“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领会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成好各项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认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原主任、教授罗平汉说,改革必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尽可能取得改革共识,减少改革阻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奎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表示,改革必须赢得人心,要充分吸收社会的期盼、群众的智慧、专家的意见,办成一些惠民心、暖人心的实事。
“这次会议表明,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问题上,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进入了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全面系统、更加科学的阶段。”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说。全面深化改革向着广度和深度进军,既是深刻的社会革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北京日报总编辑伍义林表示,决定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并将在五年内完成相关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才能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