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系列座谈会 | 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国首都北京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日前,市委组织部结合主题教育,召开座谈会,邀请博物馆、老字号和社区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聚焦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畅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思路,为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凝心聚力。
一座城市的文化因记忆而厚重,博物馆则是历史记忆的珍藏地。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首博人以打造人民满意的博物馆为出发点,加大科研力度,擦亮“首博展览”品牌,让“文物说话”。这里不仅吸引了许多市民群众,也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教育培训园地。
同样备受各界欢迎的还有“北京新地标”香山革命纪念馆。2019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来参观并发表重要讲话。经过多年发展,纪念馆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大学校”。香山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郭丽说:“纪念馆已经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团体及观众超106万人次。”
除了博物馆,北京还有许多老字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光顾庆丰包子铺月坛店,带火“主席套餐”,也让庆丰包子从北京驰名全国。“他和蔼的面容,亲切的话语,我至今难忘。”庆丰包子铺有限公司月坛店代理店长郑亚男介绍,公司始终坚守“诚信经营、做良心食品、做放心餐饮”理念,在食品安全、服务居民、履行社会责任上尽力而为。疫情期间,公司做到了“不关门、不断货、不涨价”,还搭售蔬菜和生活日用品,广受居民好评。“老字号品牌薪火相传,靠的就是做好每一餐,让老百姓安全、放心品尝美味。”郑亚男结合亲身实践给出了老字号经久不衰的答案。
像庆丰包子这样的老字号品牌,北京还有不少。推动老字号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百年老店”,北京打出了“组合拳”:打造京式伴手礼平台,展示老字号新产品、新形象、新创意;把老字号产品搬进直播间,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引领,推动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持续改进提升……老品牌不断焕发新生机,获百姓口碑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晋秋红介绍,一批老字号企业以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的企业形象享誉全国,大红门、同仁堂、京糖三家老字号企业2022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胡同、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旁的雨儿胡同,先后走进29号、30号大杂院。老城要发展,居民生活亟待改善。如何既满足老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介绍,北京探索形成“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换租”“共生院”等特色实践;3286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一批“最美街巷”涌现;“留白增绿”高标准推进,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700年玉河故道风光重现……一系列举措有序落实,老城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老街坊过上了新生活。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服务站站长李玲带来了居民们的心声,“如果能再见到总书记,我们想跟他说,南锣鼓巷安静了,老城风貌又回来了,我们搬进了新楼房,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2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让大家对做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篇大文章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更清晰的思路。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号召,结合主题教育,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密切关注群众、受众、服务对象需求和市场时代变化,创造性提出新办法新方案,将工作做精细精致,不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记者手记: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全域博物馆
博物馆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发挥着收藏研究、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作为全世界拥有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到2030年实现每10万人拥有1.6座博物馆”的美好愿景,让许多市民憧憬期待。
北京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文化优势,已经形成博物馆群落。但仍要看到,博物馆之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在部署一批战略性强、带动性大的高品质博物馆的同时,还应激发千行百业甚至是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建造一批有情怀有温度,陈列在街巷、民居中的小微型特色博物馆,让首都成为一座永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馆。
坚持“开门办馆”,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打卡”博物馆将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新常态。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北京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博物馆之城”里,每个人都能从历史记忆中寻找文化认同,享受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