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灾后重建,他们深入一线奋战(上)

2024-03-06    北京组工

编者按:面对“23·7”极端强降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全力推动受灾地区重建家园。工作中涌现了一批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典型事例,现在选取部分典型事例予以刊登。

 

共产党员的冲锋号无需等待

——记门头沟区人民法院王平村人民法庭

副庭长、审判员、一级法官马钢锤

7月29日,星期六,窗外雨声阵阵。

“叮~”突然,手机弹窗显示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的消息,马钢锤心头一紧,经历过特大降雨的他,知道水患无情。

“我们的法庭在河边,我得去法庭看看,你买完东西抓紧回家。”正在超市购买待产用品的妻子接到了马钢锤的电话,此时距离预产期还有一个月。

来不及请示报告,马钢锤立即赶往王平村法庭。到达法庭后,他便带领干警们巡查法庭电路,并进行防洪加固。但降雨还是远超预期,防洪设施不久后便失守,水淹没地下室,逐渐涌向法庭,断水、断电、断路、通讯中断相继袭来。

“不能慌!要稳住。”马钢锤一遍又一遍告诉自己,立即组织全体法庭干警开展自助自救。

“卷宗和证据是诉讼的核心材料,一定要保住!”本着人员、卷宗双安全原则,马钢锤带领全体干警连夜奋战,和时间较量,与洪水赛跑,一趟趟蹚水,一次次折返,在气喘吁吁和汗如雨下中,全庭400余份卷宗及证据材料终于被“抢”到了法庭最高处。

 

△马钢锤(右一)和驻庭干警连夜转移卷宗

8月3日,洪水稍缓,路也终于隐约浮出水面,此时的马钢锤已和外界失联了70个小时。

面对难得的窗口期,是撤离还是向前?马钢锤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他带领干警们走出法庭,徒步前往王平镇党委,主动向党组织报到!

接下来的日夜里,他们迅速投身到抢险救援的队伍中,为前线注入一股难得的有生力量。他们蹚着淤泥,在摇摇欲坠的墙壁间,在一片片废墟里,搬运应急物资、转移安置群众……

大雨后,山体滑坡、道路塌方风险极大,需要先遣队,探测哪里是物资能够运送到的最远地方。马钢锤带着干警们,冒着生命危险当先锋,承担起为救援物资探路和探查被困群众探查的工作。有人问他怕过吗?他说:“救灾很需要人手,我们根本顾不上那么多,就带着物资探路,路探到哪里,群众的希望就能到达哪里!”

洪水过后,百废待兴,马钢锤马上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

“我们不打烊,您的案子我们正常办。”顾不上防汛抢险救灾的疲惫,马钢锤迅速返回了工作岗位。

“家里的东西都被洪水冲走了,损失由谁赔偿?”“车被洪水泡了无法启动,该怎么理赔?”

面对群众关心的涉灾损失救济问题,马钢锤带领干警深入受灾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走访、共建座谈、线上沟通等方式开展对接共建,征集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联合相关部门制定《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法律指引》(民事篇、商事篇),全面梳理洪涝灾害常见的法律问题与解答,为群众灾后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法治参考。

 

迎难而上践初心 奋斗青春谱芳华

——记房山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科

(应急指挥中心)科长郝维

2023年7月,一场百年难遇的极端强降雨突袭房山区,此次灾害共造成全区528个村(社区)受损,受灾户数达到31.9万户,水损房屋6.3万间。

“时间就是生命,应急救援工作必须要迎难而上,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救援。”这是郝维常说的一句话。7月31日晚,持续不断的大暴雨让房山刺猬河出现管涌、漫溢现象,大水很快漫过堤坝,涌入周边社区,让河道周边的社区群众来不及转移就被困在了家里。其中,北潞园社区最为严重,有数千户居民受灾。了解到情况后,郝维迅速行动,协调8支区外社会救援队伍前往现场。不到半小时,他便带领第一支救援队伍抵达北潞馨小区,面对齐腰的洪水,他丝毫没有退缩,现场指挥救援队,运用快艇和各类专业设备,打通救援“生命通道”,先后把809名老人和儿童运送出来,没有一名受灾群众被落下。

 

△郝维(右一)在23·7极端强降雨后到乡镇解释灾情统计政策

“当听到山区同志的声音后,激动的眼泪从郝科长的眼眶涌动而下”,一名工作人员说。受极端强降雨影响,大安山、霞云岭等9个山区乡镇供电设施、通信讯号站被冲毁,与外界联系全部中断,这让外界无法采取有效救援。为与失联乡镇取得联系,郝维与工作人员一起连续46小时,近3000次不间断呼叫,终于在8月2日凌晨与9个山区乡镇全部取得联系,搭建起一条救灾生命通讯“联络线”,及时传递出受灾情况,转办受灾乡镇各类需求140条,紧急协调转移受灾群众476人。特别是史家营乡,2名危重病人急需救治,可是大水未退,山路崩断,郝维与工作人员紧急联系相关部队前往救援,经过数小时协调,终于将病人平安送至医院,2名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后重建工作中,郝维同志不知疲倦,带领工作小组一头扎进文件堆中,进行灾后损失统计。“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填报小组人员说道。他们通过不间断地协调相关部门和属地乡镇,反复核对更新数据,用8天时间圆满完成灾害损失统计工作。

风雨之中显担当,汛情面前不言败。郝维同志,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当初在党旗下的初心和誓言!“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应急人就要冲锋在前,守护好老百姓安全”,郝维说道。

 

“绝不舍弃任何一件文物” 」

——记房山区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郭伟

“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平西人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悲壮历史,我绝不舍弃任何一件文物”,这朴实的话语感动了不少网友。说这话的是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郭伟。风雨来临时,他带领工作人员不顾危险、不知疲倦,抢救出一件件宝贵文物,用双手捧出了红色传承。

 

△郭伟(左一)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共同抢救馆内文物

再回忆起2023年7月那场百年不遇的极端强降雨,郭伟仍心有余悸。7月29日上午,刚从山里回到良乡家中的郭伟接到暴雨预警通知,他心里隐隐担忧——纪念馆旁就是拒马河,一旦雨量变大、河水上涨,纪念馆必定遭受重创,想到这里,他没有丝毫犹豫,立马驱车赶回纪念馆,部署执行应急预案,向上级报告后第一时间发布闭馆公告,自己带领6人驻馆值守,每4小时就巡检一遍。

雨势越来越大,巡检人员发现雨水从纪念馆楼上顺着楼梯倒灌进馆内每一层,郭伟立即带领两名工作人员查找问题,发现纪念馆六楼房顶排水管堵塞,导致积水高于防水层,顺着电线管道灌进馆内。“快,大家拿上墩布、水桶跟我来,不能让水流到展厅里”,郭伟身先士卒,带领大伙儿堵住漏点、疏通排水,从六楼一层一层地淘水、擦拭,经过5个小时奋战,终于将馆内各楼层雨水清理干净。

不久后,凶猛雨势下的拒马河裹挟着浑黄泥沙滚滚而下,纪念馆遭到冲击,最高水位达到8米,馆内9000平米的建筑设施被浸泡。

8月1日,洪水开始消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物抢救拉开。庆幸的是,在转移之前,郭伟把纪念馆的三堂正门用大石板牢牢倚住,直到大水退去,大门也没被冲开,馆内的大部分展品没有被大水冲走。看着部分损失的文物,眼泪在郭伟的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来不及悲伤、来不及犹豫,他脱了鞋,蹚着半米多深的淤泥进到馆内,第一时间开始抢救文物。

有的展柜被洪水冲碎,纸质展品经过水泡泥埋后,异常脆弱。为了更好地保护纸质展品,他不顾淤泥里混杂着碎玻璃、尖锐杂物,徒手刨着泥沙,一片一片地摸寻,小心翼翼地提取。在寻找、转运展品的过程中,郭伟的脚被玻璃划了几厘米长的口子,但他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和大家并肩作战。通过不懈努力,125件珍贵抗战物品被成功抢救。

说起抢救文物的经历,郭伟感慨良深,他说:“我守护的不仅仅是纪念馆和文物,更是平西人民誓死不屈的意志和顽强斗争的勇气,每一张碎纸片、每一个字都弥足珍贵,我们要把它们救回来。”

 

坚守,只为了群众平安!」

——记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

地灾防治部主任南赟

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未眠夜,连续奋战多日的南赟满眼血丝,可他的目光依旧锁定在电脑屏幕闪烁跳动的关键数据上。

2023年7月23日起,北京遭遇历史罕见极端强降雨,巨量降雨导致山区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南赟作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工作的骨干力量,带领同事们持续观测分布在全市10个区,共计16类1800多台(套)专业监测设备实时回传的测量数据,不敢有丝毫懈怠。

面对“百年一遇”的重大考验,南赟“时时放心不下”,紧盯着雨量、雨强、土壤饱和度这些预测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关键指标变化情况。

“快!雨量数据即将达到临界值,赶紧上报情况!”

“建议发布地质灾害风险红色预警,赶紧通知相关部门转移群众!”

办公室内的监测工作紧张有序,南赟同全院几百名应急调查队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人员、遥感解译人员一道连续并肩奋战,分析研判灾害风险,开展预警会商,提出预警发布建议,做好防御响应准备。他们通过186台土壤含水率监测设备,持续监测泥石流沟163条、采空塌陷隐患点12处、滑坡隐患点2处的土体状态。在监测期间,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7期,发布山区道路沿线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4期,提示提醒近3万名山区群众提前转移至安全地带,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南赟(中间)开展灾后遥感应急解译

强降雨过后,南赟的监测预警工作并没有停歇。为了严密防范极端强降雨后的雨情波动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南赟带领同事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灾情遥感解译工作中。南赟迅即开展应急排查,带领应急调查队员们向“险”而行,深入山区受灾一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专业优势,梳理整合好“第一手”的雨后地质资料,为打通救援生命通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力守卫首都地质安全,为抢险救灾部署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