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旗插在动迁一线,破解20年旧改难题——
酒仙桥旧改一期实现“场清地净”
初冬,国槐掩映的朝阳酒仙桥地区显得很静谧,这里的多栋筒子楼近日完成拆除。
酒仙桥旧改共涉及6465户居民,是北京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的一次旧改。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本月一期项目的3450户居民完成搬家收房,原址基本场清地净。
20年旧改一朝梦圆
酒仙桥位于东北四环附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是本市的电子工业基地,诞生了我国第一块集成电路。
年轻职工从天南海北聚到这儿,住的是苏式筒子楼。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仍是很气派的住宅区。“我父母当年在厂里工作,但户口在农村,所以没有分房资格。”许丹丹说,儿时的她很羡慕酒仙桥大院里的孩子们。
十年前,她成了酒仙桥的一名社工。重回故地,往日气派荡然无存,楼体年久失修。且不提房屋小、合用厨卫,暖气管爆裂、屋顶漏雨等问题时有发生,修也修不过来。
旧改,是改善居住环境的最好方式。2003年至今,酒仙桥旧改工程几次启动,都因少数居民不签字而无法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居民的心也跟着几度起落。
今年初,朝阳区委区政府下大决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启酒仙桥旧改。这是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旧改项目,涉及三个社区的8个地块,总共6465户居民。
这回能成功吗?“开弓没有回头箭!旧改不仅能彻底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水平,更有利于真正推动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酒仙桥街道工委书记徐宏桢说,街道工委将主题教育中焕发出的热情作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为了群众的利益推、靠着群众的力量干,努力推进“温暖旧改”。
55天,8个地块意向签约登记阶段均突破98%,其中3个地块达到了100%。短短100天,一期涉及的5个地块共3450户居民全部搬家,基本场清地净。
街道办就是一个大专班
旧改区域共涉及14个产权单位,近4万名群众。几十年来,因分房、换房、合户分户、子女析产等问题衍生出的矛盾层出不穷。
酒仙桥街道办变成了一个旧改群众工作大专班,100多名街道干部、200多名社工都是专班成员。他们成立攻坚小组,制作任务分解表,细分到片、到户、到人。党员主动认领征收任务最重的地块,把党旗插在动迁一线。
不肯签约的居民,各有各的理由。“部分人仍有靠拆迁暴富的想法,我们就反复解释政策。”街道党委副书记陈鹏说,有户居民连门都不开,他就拎着韭菜和肉馅儿上门。人家才不好意思地把门打开,一块儿包了顿饺子,算是建立了联系。
那些日子,工作人员不仅受累,有时还挨骂,干起活儿来没时没晌,办公室的灯常亮到深夜。
群众也自愿组队,开展“街坊手拉手,一起搬新家”活动。就拿球场路社区来说,一支10多人的居民志愿服务帮签队很快组建起来,66岁的老党员苏春香是带头人。有的承租人早就搬了家,她就和社工一块儿开车满城找人,最远去过河北燕郊。就连早已出国失联的承租人,也被她通过同事、同学的关系找到了。
敲不开的门打开了,松不开的口也松开了。据统计,专班、居民志愿服务帮签队以及法官、公证处、律师总共提供法律服务和矛盾调解超1300次,化解了200余户家庭的矛盾。
将派社工赴安置小区挂职
“街坊们一块儿住了几十年。搬家时,街道办给我们合了影,留作纪念。” 74岁的罗桂林有留恋,更有对未来的期待。他正租房周转,盼着春节前,能搬进位于东坝的新家。
在酒仙桥生活了几十年,居民满怀不舍。街道办很尊重这份感情,搬家期间,特意在锅炉房、红霞电影院等地标设置了打卡点,邀请居民拍照合影。
这些老建筑还被印在了相册里,一户一本。一同送上的,还有温湿度计、活性炭包——这些小物件儿,他们搬家后用得上。
安置房分布在酒仙桥以及崔各庄、东坝、豆各庄、黑庄户4个乡。“上个礼拜,街道把这几个乡的副乡长都请了过来。”红霞路社区党委书记刘梦球告诉记者,他们将孤寡和低保人员的花名册、志愿者和党员的花名册,悉数交给了安置房所在社区,让服务无缝衔接,也让党建力量无缝衔接。
居民们很快将入住安置房。届时,酒仙桥街道将选派社区党委副书记去挂职,让居民看到熟悉的脸庞,在新家住得方便、顺心。
不久的将来,旧改二期项目也将启动,3个地块均属于红霞路社区。“只要有党员带头,有群众认可,我们充满信心。”刘梦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