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
把培训和活动送到市民身边,在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文化馆干部天天跑街乡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08

今年,朝阳文化馆的14名业务干部不再坐班了。他们每人包三四个街乡,把自己的文艺课堂开到了居民家门口,群众少跑腿儿,更方便。

下午3时,王洪杰来到金盏乡文化服务中心,他的工笔美术课即将开讲。“小王老师特专业,还是中国美协的会员!我们20个学生很少有请假的。”居民罗秀华对记者说。她拿出作业请老师讲评,二尺宽的宣纸上,一只绣眼鸟轻盈立于枇杷枝头。线条细密繁复,宣纸还以茶水做旧了。

罗秀华的进步不小——就在半年前,她可连毛笔都没拿过。“罗阿姨画得不错。但枇杷叶染得不匀,应该是笔太干了。”王洪杰细细讲解。他是个眉眼带笑的年轻人,面对学生严格又耐心,“法乎其上,才能得乎其中。”

今年春天,朝阳区文化馆在金盏开设工笔美术课。一开始,学生们提笔就懵,跟着老师一点点学勾线、染色、用白……很多人画上瘾了。“我贴着膏药,每天也得画上三四个钟头。”76岁的司禄说。

美育课程下沉街乡,是朝阳区今年的新尝试。要问原因,不妨先展开一张地图。

在北京中心城区中,朝阳区的面积最大,总共有43个街乡,版图从三环里一直延伸到五环外。区文化馆坐落在CBD的金台路,虽说公益培训、文艺活动一场接一场,但辐射范围实在有限。

“从前,我们在文化馆开课,很多退休居民要坐公交,赶一二十公里路来上课。”王洪杰回忆说,一节课仨钟头,很多人却着急忙慌提前一小时离开。“没办法,很多老人要回家做饭,或者接孙辈放学。”

老人上课难,职场人的时间就更紧张了。跑一趟文化馆,一来一回得占用小半天时间,实在太过“奢侈”。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今年,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进一步完善“文化馆总分馆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分区责任制。打那以后,14名业务干部就不用再坐班了,他们每人负责三四个街乡,去居民家门口开设声乐、器乐、舞蹈、美术、戏曲、话剧等课程,并由宣传文化中心对他们实行课时制考核。

如今,业务干部们天天活跃在各街乡。“老师们一个比一个忙,上起课来没时没晌。我要找他们,也得提前发微信预约。”宣传文化中心负责人说。这样一来,业务干部能够聚焦主责主业,把公共服务直送居民家门口。

不坐班,也意味着没有明确的下班时间。就拿合唱老师易婷来说,她的午间时分也经常排上课。

在一个周三的中午11:45,记者跟随易婷来到三里屯。温馨的合唱室里,一架电子琴,十多把椅子一字排开,十名学生陆续赶来,一水儿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有人匆匆啃几口饭团,也有人连工牌都没来得及摘。轻灵的琴声和明亮的唱和,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

三里屯楼宇多、企业多,可去年,街道想成立一支青年合唱队,报名者却寥寥无几。“喜欢唱歌的白领不少,只是没有太多时间练习。”易婷说,每周一次的午间合唱课,恰恰给了大家这样的机会。

过去半年多,14名业务干部累计开课2500次、5000余课时,成立了三里屯时尚街区青年合唱团、亚运村少儿非洲鼓队,策划推出三间房乡“图说大运河”项目,开办了《180天画家》画展。业务干部们沉到基层,还要做调研、统需求、挖作品。在每周一的例会上,一起梳理成果和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方案。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