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成志(右一)和同事们克服风沙天气,检查水利设施并交流进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自然环境恶劣,被称为和田地区的“口袋底”。北京援疆干部焦成志刚到团场工作,招商引资的担子就落到了他肩上。三年时间,在焦成志等干部的努力下,好项目像“金凤凰”一样飞进了大漠,为当地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自然环境、市场、交通、技术……样样不占优势,在大漠里招商引资难度不小。“咱援疆干部就是来啃硬骨头的!”没时间气馁,焦成志从摸清底数做起,跑遍了47团项目建设工地和产业园区,找定位、找需求、找差距;从既有项目库里挖潜、向北京援疆指挥部申请支援、到“娘家”朝阳区找机会……他前后参与谈判了89个项目。
麒土麟钢结构项目今年年初顺利开工。项目总投资达9500万元,从有意向到落地前后历时将近两年时间,光谈判就有20余次,焦成志全程参与,推动团场在土地使用、配套设施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终打动了投资人。“项目顺利投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2亿至3亿元。”焦成志高兴地说。
像这样的优质项目,焦成志参与推动落地的有6个,涉及建材、农业等方面,总投资金额达到1.5亿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成为“上班族”。
除了招商引资,当地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是命脉和基础。“这几年由于用水形势严峻,地下水使用受到很大控制和压缩,迫切需要完善地表的水利设施。”焦成志说。
面对这座同样“难攻的山头”,焦成志迎难而上,经过多次实地走访、征求连队意见、向团党委汇报,最终确定“整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建设”的思路。
他带着团队多次冒着风沙到实地走访,一段一段确定设计方案。有的地段水利方案存在争议,几次易稿,最多的修改了8次。
最终,水利工程方案定稿,4个连队水利工程已经顺利建设完成,于今年投入使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用水稳定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斗风沙、拔穷根,像焦成志一样,第十批北京市对口支援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干部人才扎根大漠,燃烧青春。如今,这里已难觅曾经的“贫困”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老乡们丰收时的欢声笑语。
回到北京,焦成志还时常惦念着那个奋斗了1098个日夜的地方。在那里,新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正在接力为47团经济发展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