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援派一线 | 于大漠戈壁书写使命担当
在新疆和田,“北京援建”项目处处可见,“北京亲人”的故事口口相传。
跨越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批又一批北京援疆干部人才在和田贫瘠的大漠戈壁上,挥洒汗水、付出心血,书写北京援疆故事。
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期间,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在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教育援疆、医疗援疆等方面持续发力,圆满完成了援疆任务,为实现和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北京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5位干部人才,聆听他们在新疆的故事。
让京西稻在和田富民
任正杰(左一)与种植户一起察看稻谷生长情况。
5月,已经回到北京的援疆干部任正杰,还惦记着和田市拉斯奎镇的那片庄稼地。此时,正是南疆水稻播种的季节。他盼着,从北京引进的京西稻迎来大丰收,变成为和田人民的“致富田”。
“专家预测今年亩产超过650公斤,能比去年再提高1成。”“除了京西稻,今年还种了你们推荐的其它稻种。”翻看着托万库勒来克村书记陈泽慧发来的“图文直播”,任正杰的思绪回到了在和田的日子。
任正杰挂职的拉斯奎镇,地处和田市西北郊,人口达3.5万余,耕地却只有2万余亩,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提高农民收入,就要提高耕地产值。”一到和田,北京援疆干部就围绕这个老大难问题,到乡间农户调研。当了解到镇里有6000多亩水稻田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海淀区的京西稻。
“因为种植方式和品种原因,当地的水稻产量偏低,也卖不上价。咱京西稻口感好、营养丰富,早已形成品牌,如果能在和田种植推广,不仅能让当地人吃上好米,没准还能给他们打开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任正杰说,把京西稻引进和田的点子让援疆团队兴奋不已。
落地执行,第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北京的水稻种来了能适应吗?为了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大力支持和农业专家指导下,援疆干部选了一块试验田,让京西稻与当地水稻同台竞争。
功夫不负有心人,首轮试种结束,专家考察得出结论,试验田水稻长势超过南疆本地水稻平均水平,京西稻具备在南疆种植的条件。
趁热打铁,北京援疆团队逐渐加大引进与种植规模,终于迎来了丰收时刻。京西稻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当地此前种植的品种多产100公斤左右,而且抗病防虫能力好,没有出现倒伏。
不仅要让京西稻在和田“落户”“安家”、大面积推广种植,还要以此为开端打通水稻产业、发展文旅,持续为当地造血。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与任正杰一起在拉斯奎镇挂职的镇党委副书记佀传鑫等援疆干部从北京请来了“高手”,打造京西稻生产基地,从插秧技术推广到产品包装设计、国家地理标志申请,再到销售推广等一体推进,努力让和田的京西稻出路更广。
援疆干部们付出的是心血,收获的是新疆人民的好日子——一座座教育园区拔地而起,窗明几净的校舍里是北京援疆资金购置的先进教学设备;沙漠里建设的农业产业园已经迎来收获,蔬果源源不断送上群众的餐桌……
三年时间,与亲人聚少离多,生活办公条件艰苦,一件又一件难事接踵而来……这样付出值不值?“值!”任正杰回答得干脆。这答案也是全体援疆干部的心声。
送来“致富经”,建成“网红”民俗村
石运博(右一)讲解西瓜采摘的注意事项。
过去一年,和田县农户麦迪娜木家里年收入翻了一番,村里像她一样日子过得宽裕的人越来越多,有人种瓜果、有人开民宿,生意红火。和田老乡过上好日子,最感谢的是党的好政策和北京援疆干部送来的“致富经”。
念好这本经,北京援疆干部石运博没少下功夫。2020年初到和田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他就马不停蹄到县里下辖乡镇调研,很快发现当地市场对果蔬的需求量大,但农户种植的作物品类单一。其中,西瓜、甜瓜等主要以大田种植为主,果实商品性、亩收益都远低于设施大棚种植的瓜果。
“主要靠大棚种植的大兴小西瓜这里能不能种?”一个念头在石运博心里萌发。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兴区、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县工作队以及大兴区农业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2021年初,“远道而来”的大兴小西瓜种子落地和田县经济新区万亩设施农业大棚。育苗嫁接、水肥管理、整枝打杈……经过石运博及其团队百余天的细心呵护,大兴小西瓜在和田地区首次试种成功。
“小西瓜在大棚内一年可种两茬,比大田种植的西瓜、甜瓜提前一至两个月上市,亩收益2万元以上,非常可观。”石运博说。
在试种成功后,石运博又和团队在当地加大小西瓜的推广种植力度,同时引进其他适宜品类,“现在和田县不光种植多个品种的小西瓜,还种草莓、樱桃、套袋葡萄、水培蔬菜等。”
眼看着小西瓜在和田结出了“幸福果”,北京援疆干部又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更多农民参与进来,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当地已有近千人受益,每户年收入增加近万元。
让老百姓日子好起来的还有和田县民俗村改造项目。这是北京援疆重点关注项目之一,从立项之初,石运博就参与其中。
“这项工作可远不如小西瓜种植顺利。”石运博回忆,在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项目推进伊始,农户不理解、改造方案不统一等问题接踵而至。经过北京援疆指挥部、和田县委反复沟通协调,领导干部一趟趟上门给农民讲政策做工作,才克服了困难,“因户而异、因人而异、一户一策”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民俗村。
如今,村里道路四通八达、沙漠水稻田景观独特壮观,传统“阿依旺”风格民居里,葡萄架、菜地、果园错落有致。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办起特色餐饮、农家乐、乐器店、绣坊、民宿等旅游项目,超过500人实现了靠农业增收、靠旅游业致富。
在和田,做和田人、说和田话、干和田事,像石运博一样,北京援疆干部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帮助当地人种下“脱贫致富果”,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
和田首家“儿早中心”成立记
马扬在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儿早中心为儿童做检查。
从2022年3月入疆,到今年4月离开,北京援疆干部人才马扬在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工作期间,和同事们从无到有建起了儿童早期发展中心,为当地0至3岁儿童提供专业体检、筛查、测评和养育指导,填补了和田地区妇幼保健医疗的有关空白。
同样设想不足的还有工作内容。马扬说:“来以前,我以为儿保医生力量不足,我加班加点给大家服务就好。来之后,才发现当地儿童保健医疗虽已经搭起框架,但还需要在继续提升上下更大功夫。”
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以前是妇幼保健站,主要工作重心是妇幼保健管理工作,2022年4月刚从“站”升成“院”,妇女、儿童等多项临床服务刚刚起步,且当地家长的儿童保健意识尚有不足。“我们调研发现,有些父母只有等到孩子重病不得不求助医生,才会带着孩子来医院,对孩子的发育指征、营养情况了解不清楚,很多罕见病更是从没听过。”
时间短、任务重,马扬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建立规范化的儿童早期发展中心。
带人才——马扬就地挖掘,在儿童保健部里发现了9张朝气蓬勃的面孔。背靠“娘家”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马扬协调来远程会诊的机会,录下视频让大家反复观看,又在实践中“手把手”教学。本地医生和护士很快学会了儿童早期发育迟缓等专业评估方法并应用于后期实践。
置设备——2022年6月,超声骨密度仪、视力筛查仪、听力筛查仪、人体成分仪、康复悬吊设备等儿童保健临床需要的硬件设施一件件运进来,陆续安放在儿早中心各个房间。
强科普——马扬带着团队到社区、村和幼儿园义诊,把加强儿童保健的科学知识向每个遇到的家长普及。“语言不通,只能通过翻译讲,很多专业名词还要反复解释。即使这样,我们也要说。”马扬说。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田地区首家地区级儿童早期发展中心顺利开诊。慢慢地,北京来的马院长和她一手建起的“儿早中心”经过当地人口口相传终于有了知名度。在“和田妈妈”微信群里,不时就会有家长打听马扬出诊的日期,专门带着孩子来看。
一年耕耘,马扬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9位医护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她自豪地说,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的儿早门诊诊疗理念先进、技术规范,在全疆都是首屈一指的。
儿保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妇女儿童健康保护的“接力赛”一直在奔跑。如今,接过马扬手中的“接力棒”,北京援疆干部人才还在继续开展以维护孕产妇和婴幼儿健康安全为重点的“母婴向未来”工程、“幸福母亲”和“雨露春芽”计划,小组团式系统帮扶和田地区妇幼健康工作,为新疆妇女儿童生命健康撑起一片晴空。
留下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焦艳玲(左四)创新教学形式,在户外课堂带着学生寻找数学乐趣。
记者打去电话时,远在新疆的焦艳玲还在紧张备课,她的声音沙哑但充满激情。2022年,援疆期满,她却选择继续留在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224团中学执教。除了不忍拒绝学生的挽留,她还有一个小目标:为昆玉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在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224团中学,人人都知道北京来的焦老师。熟悉她来自北京名校,是特级教师,有近30年教龄;更钦佩,她带出的高三班级成绩创历史新高,她指导过的教师多次在和田地区赛课活动中名列前茅。
援疆第一年,焦艳玲带高三文科班数学。很快,她发现学生数学底子普遍薄。
问题出在哪?听了几节课,焦艳玲找到原因——老师教龄短,教学理解不到位、方法单一,调动不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别提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年时间,焦艳玲“师带徒”和一位本地老师,共同承担高三文科数学教学。班级高考成绩在最高分、平均分以及高分段人数上都创了学校新高。
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班,焦艳玲主动提出从高一教起,并担任年级数学备课组组长,带领全组青年教师在新课程、新教材“双新教学”改革中深入探索。“只有更多人具有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她说。
敢于“晒课”,焦艳玲几乎把每节课都上成了公开课。不仅请别人听自己的课,也走进组里年轻教师的课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援疆两年时间,她旁听了135节课,讲评了133节课。
焦艳玲鼓励组里的教师去更大的平台学习交流,为他们参加和田地区的赛课活动作“一对一”辅导。“拿名次不是目的,目的是以赛代训,让老师们尝试不同课型,提高教学水平。”焦艳玲解释。从做教学设计、备课、“磨课”到录课参赛,她全程参与,不厌其烦地帮助组里的年轻老师们完善提高。有一次,光教学设计环节,她就指导一名教师改了8次。
经焦艳玲点拨,许多老师上课有激情了、会和学生互动了、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了……如今,数学教师队伍面貌改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丰富,课堂变生动了、学生变积极了,越来越多人摸到了学数学的“脉门”,有学生对她说,“焦老师,数学竟然这么有乐趣。”学生成绩自然而然提高。
2022年,得知焦老师援疆即将结束,不少人挽留她,孩子们给她留言——“我们真的很希望您能留下来”“在自己最不擅长的学科里,遇到了最不想辜负的老师”“遇到焦老师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这些认可更加坚定了焦艳玲留下的决心。“如果说过去两年,我在帮助当地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工作的话,这两年,希望让规范教学成为每位老师的行为习惯,培育更多当地优秀教师。”她说。
朝着目标前行,援疆这条路上,焦艳玲和同行者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着。
为大漠引进“金凤凰”
焦成志(右一)和同事们克服风沙天气,检查水利设施并交流进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自然环境恶劣,被称为和田地区的“口袋底”。北京援疆干部焦成志刚到团场工作,招商引资的担子就落到了他肩上。三年时间,在焦成志等干部的努力下,好项目像“金凤凰”一样飞进了大漠,为当地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自然环境、市场、交通、技术……样样不占优势,在大漠里招商引资难度不小。“咱援疆干部就是来啃硬骨头的!”没时间气馁,焦成志从摸清底数做起,跑遍了47团项目建设工地和产业园区,找定位、找需求、找差距;从既有项目库里挖潜、向北京援疆指挥部申请支援、到“娘家”朝阳区找机会……他前后参与谈判了89个项目。
麒土麟钢结构项目今年年初顺利开工。项目总投资达9500万元,从有意向到落地前后历时将近两年时间,光谈判就有20余次,焦成志全程参与,推动团场在土地使用、配套设施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终打动了投资人。“项目顺利投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2亿至3亿元。”焦成志高兴地说。
像这样的优质项目,焦成志参与推动落地的有6个,涉及建材、农业等方面,总投资金额达到1.5亿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成为“上班族”。
除了招商引资,当地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是命脉和基础。“这几年由于用水形势严峻,地下水使用受到很大控制和压缩,迫切需要完善地表的水利设施。”焦成志说。
面对这座同样“难攻的山头”,焦成志迎难而上,经过多次实地走访、征求连队意见、向团党委汇报,最终确定“整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建设”的思路。
他带着团队多次冒着风沙到实地走访,一段一段确定设计方案。有的地段水利方案存在争议,几次易稿,最多的修改了8次。
最终,水利工程方案定稿,4个连队水利工程已经顺利建设完成,于今年投入使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用水稳定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斗风沙、拔穷根,像焦成志一样,第十批北京市对口支援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干部人才扎根大漠,燃烧青春。如今,这里已难觅曾经的“贫困”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老乡们丰收时的欢声笑语。
回到北京,焦成志还时常惦念着那个奋斗了1098个日夜的地方。在那里,新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正在接力为47团经济发展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