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机制破解基层治理“向新而生”

2019-06-02    

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魏窑村腾退整治后建设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场地(11月26日摄 )。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在北京,一个“哨”声,“吹响”了昌平区回龙观的“脱胎换骨”。

教育医疗水平跟上了,生活服务配套完善了,文体广场建起来了,社区楼栋敞亮了,“回天”地区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可谁能想到,几年前,当地居民走出家门苦不堪言。

回龙观、天通苑是京城有名的基础设施薄弱地区,从1998年建设保障房起步算起,至今已整整走过20个春秋。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职住失衡、交通拥堵、环境脏乱……83.6万常住人口,被誉为“睡城”。

如何破解超大城市治理,摆脱基层治理难题?北京市创新“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机制,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哨声”吹响后,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居民正感受着身边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从教育到医疗,从文化到绿化,环境得到整治、停车难问题得到改善……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离不开“回天有我”社会服务。

“回天有我”活动于2018年8月25日由北京市昌平区龙泽苑等19个社区党支部发起倡议,号召大家从我做起,共建美好家园,重点开展文明倡导、秩序维护、文化提升、健康管理、卫生整治、安全保障等6类活动,累计已有党员、居民、志愿者等2.2万余人次参与。

“回天有我”活动不仅有社区党员群众参与,北京市17个委办局也都建立联系点,送服务进社区。

在回龙观镇北店嘉园社区,北京市文化局为居民送来交响乐演出。在北京市财政局联系点天南街道嘉诚花园社区和天通苑第二社区,1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地日前也已施工改造完毕,集广场舞、运动、健身、文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尽可能满足居民各类精神文化需求。

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系点东小口镇魏窑村,曾经9000平方米的“私搭乱建”如今变成休闲公园,附近新添车位百余个,新植树木百余棵,为“回天”地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新去处。

……

早在2018年6月7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就用一整天时间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居民切身感受,推动实施该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调研中,蔡奇重点提到要打造大型社区治理典范,坚持“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打通服务群众、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显然,起源于平谷区金海湖镇的“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这一招,在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同样有效。

自2018年1月第一声哨响以来,这项来自基层的务实“动作”打开了街乡治理新视野,随后北京把“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作为“一号改革课题”,在全市16区169个街乡同时启动试点。

目前,北京各地围绕这一机制正展开更多积极探索与实践。北京亦出台《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明确加强党对街乡工作的领导、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考核评价制度等14项重要举措,通过赋权、下沉、增效,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革用数字作出有力证明——今年1到7月,北京市16个区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共接报各类案件348.2万件,解决率达到93.83%,满意率达92.51%。

“吹哨报到”是机制变革。张革表示,通过强化街道乡镇党(工)委的领导作用,使“街乡吹哨”有职、有权、有依据,使“部门报到”有平台、有机制、有资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北京坚持新发展理念,激活改革创新动力,在吹响“哨声”的同时,破解基层治理“向新而生”。(文/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

“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分四个领域提出17项具体任务

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魏窑村建设的视频监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