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在16个区169个街乡进行试点
本报北京12月9日电(记者朱竞若、贺勇、王昊男)告别对酒高歌、高分贝闹夜,让什刹海静下来,再现绿柳垂荫、碧水蓝天、荷香鸟鸣、临水信步的美景,曾是北京市民的呼声、首都老城的梦想。然而,“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沿线产权单位错综复杂,管理职能分散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什刹海街道觉得改进治理难度真大。
2017年9月,北京市创新推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并作为2018年全市“1号改革课题”,在16个区169个街乡进行试点,开启了新的基层综合治理模式。什刹海街道作为北京最基层的行政单位,用起“吹哨”赋权,国土、测绘、规划等部门应声而至,城管、环保、园林、国土、工商、食药等职能部门集中下沉到街道“报到”,过去的分散式执法,变为“抱团”治理。
什刹海街道一声哨响,违法建设拆了,站在银锭桥上,又能看见钟鼓楼了!两声哨响,黑车黑导游整治了,乱哄哄的酒吧音乐降下来了!三声哨响,环湖步道七大堵点全部打通。“安静了,畅通了,宜居了!”什刹海街道板桥三条的居民洪润生发自肺腑地说。
一个人口激增的特大型城市,治理难点很多,医院、学校门口都是堵点,打通涉及各级各类单位;一个四合院,聚居了四面八方人口,违建满院、处处垃圾;回龙观、天通苑,各有30万人口聚居,公共服务喊急……一个个难点,正是群众心中的痛点。
“吹哨报到”机制源自基层探索,它服务基层,通过职能“补位”,发挥难点“攻坚”作用。它不增加机构人员,却能啃下硬骨头,对久治不愈的顽症,产生了特效。魏窑村紧邻天通苑,户籍人口500多人,外来人口最多时聚至2万人。“吹哨报到”机制实施以来,违建逐步拆除,派出所驻村提供服务,村里有了公共服务大厅、都市化的大超市、刷卡充电的电动车专用车棚,出租房屋用上了人脸识别门禁,村规民约也建立了起来。
给基层赋权,是“吹哨报到”机制的一个重要创新。通过赋权,基层单位有了临时指挥调动权,极大地激发了积极性主动性。北京规定,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种情形,基层可以吹哨,部门必须响应。经过探索和总结,“报到”形成四种样式:一是驻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二是执法力量到基层综合执法平台报到,三是街道干部任街巷长到基层报到,四是通过“周末卫生大扫除”组织党员干部到现场报到。
党员报到,使“吹哨报到”机制拥有了精神特质和活的灵魂。党建引领,北京市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新做法,今年4月底前,全市市属9175个法人单位党组织、71.73万在职党员全部回属在(居住地)街乡、社区(村)报到,党员们在基层治理中献计出力,成为充满活力的富氧细胞。
北京市各区、各街乡依托“吹哨报到”机制,发现、处置问题更加及时有效,重点难点工作取得新突破。据介绍,北京将在全市全面推广这一机制,坚持以党建引领建立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机制,使之在攻坚克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