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2019-06-06
“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基层治理,关乎群众生活的点滴,却能影响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折射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北京实施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破解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提供了借鉴。
为什么北京的改革会取得明显成效?一个原因在于,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不断推进工作机制创新。针对基层党委、政府因条块分割、权责利不统一而出现的“五指分散不成拳”等问题,北京根据基层治理的实际需要,赋予街乡党委相应事权,整合相关部门,提升街乡党委集中领导治理工作的效能,并建立执法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将区级执法力量整合下沉到街乡社区。
另一个原因在于,改革坚持面向社会、多元参与,既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又动员群众,不断畅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一方面,全面推行基层干部挂帅的“街巷长制”,建立普通党员联系社区报到的工作机制,让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一线主动担当作为;另一方面,建立“老街坊”议事厅、“小巷管家”志愿队伍等群众治理组织,更好推动群众的事群众办。
学习好的经验,关键在于转化落地。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各地在借鉴过程中,应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方法,将北京的经验转化成为适合本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