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议政“吹哨报到”

2019-09-12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进一步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是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政协2019年协商工作计划》中的一项重点协商议题。昨天,市政协召开常委会就此开展专题协商议政,呼吁推动“吹哨报到”向市一级延展,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并提出四方面11条具体建议。

将“接诉即办”纳入绩效考核

市政协建议健全“接诉即办”机制,为“吹哨报到”改革深化提供强力引擎。应推动“吹哨报到”向市一级延展,对属于市级部门、市级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责任范围内的事项,建立健全属地吹哨、市级部门和单位到属地“报到”的工作机制,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还应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通过主动履职尽责,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群众诉求。

此外,市政协还建议提高“报到”质量,对不担当不作为的行为严肃问责,对典型案件予以通报和曝光。进一步发挥“12345”平台的监督作用,完善月度通报排名工作机制,将市级部门、市属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纳入排名。坚持将落实“接诉即办”的情况纳入党建考评和政府绩效考核,适度加大所占权重。

合理规划和配备街道人员编制

市政协建议深化街道、乡镇改革,为“吹哨报到”改革深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街道机构改革进一步向赋权、下沉、增效聚焦。

在制定出台《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的同时,抓紧修订《北京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遵循“适宜”与“适度”原则,下放行政执法权,纳入街道综合执法事项,重点聚焦违法建设、环境秩序等领域中“多发病”、“常见病”的执法;转移的执法事项总量应保持合理限度,以目前基层执法队伍能力和力量能够承担为原则。

合理规划和配备街道人员编制,充分考虑辖区面积、人口、特点等因素,对不同地区应配置的管理服务力量进行测算,解决街道人员编制总体不足的问题。

推进社区干部入户走访常态化

市政协建议以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强化社区自治功能为重点,为“吹哨报到”改革深化提供坚实基础。

应深入推进社区减负,对社区“协助”开展的工作事项进行梳理,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供资金保障。推进社区干部“入户走访”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并纳入对社区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引导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

市政协还建议深化党建引领,为“吹哨报到”改革深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应加快研究、适时出台《北京市街道党工委工作规则》,对街道党工委的定位、作用、职责作出规定。深化“双报到”机制,积极引导在职党员发挥专长、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提高活动实效。应健全和完善社区党组织落实报到登记、服务纪实、评价激励等制度,加强社区党组织与党员所在单位的联系。

委员声音

董明慧 应优化减少超大型社区

市政协常委、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董明慧建议应调整优化社区规模。董明慧说,目前全市18.9%的社区属于3000户居民以上的超大社区,过大规模不利于社区居委会有效联系居民开展工作。应本着“便于自治、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合理设定社区规模,对超大社区进行优化调整。

董明慧认为,目前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的负责人多由居委会成员兼任,其他组织和居民参与较少。应进一步做实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一方面吸纳社区警务室、社区卫生站、养老驿站等组织代表和楼门院长、居民自治骨干等任委员会成员;另一方面就增设物业、老龄等委员会积极开展试点。

刘学俊 加强“12345”平台规划设计

今年7月“12345”热线十六区的解决率、满意率分别比1月上升了31.21%、23.58%,作为“接诉即办”的枢纽环节,“12345”平台让群众诉求的提出和解决有了一条畅通、便捷、高效的渠道。

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说,他在调研中发现“12345”成为“接诉即办”平台后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日呼入量增长迅速,群众诉求接答、转办和办理效果回访电话叠加,使现有电话线路运行能力难以满足功能需要。

刘学俊建议加强“12345”平台的规划设计,匹配其在首都城市治理中的定位和作用,提高平台捕捉、识别、分析数据的智能化水平,逐步加大“类人脑”处理方式在平台系统运行中的应用,提高对群众诉求的分类处理能力。

陈涛 提高街乡“报到”绩效考核权重

市政协委员、朝阳区政协主席陈涛关注的是“吹哨”与“报到”之间脱节的问题:有的部门与属地之间“吹哨”“报到”有效衔接机制不够顺畅,工作推进存在不均衡问题;有的街乡把“吹哨报到”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把握不住重点;有的职能部门“甩袖子”“等哨响”,主动履责、切实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

陈涛建议,应以落实需求清单、服务资源清单、服务项目清单这“三项清单”为抓手,在整合基层治理资源、深入解决社区建设和群众反映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寻求突破。强化属地统筹职能,提高街乡对职能部门“报到”工作绩效考核权重,确保平台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