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聚焦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专题协商议政

2019-09-17    

从平谷区发端,哨声吹响全市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成为市委连续两年的“一号改革课题”。去年11月,中央深改委会议专门审议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对这一机制探索给予充分肯定。

“吹哨报到”改革实施以来,基层实践效果如何?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如何进一步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今年以来,市政协围绕“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进一步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年度协商计划重点议题,成立专题调研组展开深入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在9月10日提交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讨论。

调研组直面问题,深入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社区,摸清真实情况,提出对策建议。针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调研组了解到,今年1-7月,“12345”共受理市民来电363.2万件。相比1月,7月份十六区的解决率、满意率分别上升31.21%、23.58%;市区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的解决率、满意率分别上升34.57%、27.65%。

调研组同时发现,“12345”日呼入量最高达3万件,已超过系统的承载能力,接通率高峰时段有时甚至达不到90%。平台在对群众诉求科学分类、提高派单精准度、对群众诉求集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综合和深度分析,以及提高接听答复群众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一事一办”做得到位,“举一反三”还需加强。

在街道体制改革方面,调研组发现,基层治理中赋予街道的权力,在落实上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操作规则提供支持。基层综合执法职能统一划转街道后,街道在执法上的地位和责任亟须以地方性法规形式予以明确。在基层减负方面,撤减表格填报、机构挂牌、盖章证明等“有形”事项上取得明显成效,但“无形”的负担仍然存在,一些协助性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主办”。

如何进一步深化“吹哨报到”改革?调研组从健全“接诉即办”机制、更好受理市民诉求,街道乡镇体制改革,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加强党建引领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调研组建议,推动“吹哨报到”向市一级延展,对属于市级部门、市级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责任范围内的事项,建立健全属地吹哨、市级部门和单位到属地“报到”的工作机制。这些部门单位也应健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机制,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

“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群众诉求的提出和解决提供了一条畅通、便捷、高效的渠道。调研组建议,加强“12345”平台建设,发挥“12345”平台的监督作用,坚持将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接诉即办”的情况纳入党建考评和政府绩效考核,适度加大所占权重。同时抽调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接诉即办”工作一线,或采取挂职方式,在为民服务实践中加强培养锻炼。

在深化街道乡镇体制改革方面,调研组建议,推进街道综合执法工作,在加快制定出台《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的同时,配套修订《北京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同时根据街道新的职责任务,辖区面积、人口、特点等因素,合理规划和配备街道人员编制。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调研组建议深入推进社区减负,对社区“协助”开展的工作事项进行梳理,确实需要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工作标准与规范,并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供资金保障。企事业单位自行规定的由社区出具证明的事项纳入社区减负范围,一并列出清单。

调研组还建议,深化党建引领,加快研究、适时出台《北京市街道党工委工作规则》,对街道党工委的定位、作用、职责作出规定。深化“双报到”机制,结合实际丰富活动形式。认真研究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特点和优势,积极引导其发挥专长、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提高活动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