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来了位“街巷长”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胡同里来了位“街巷长”
——北京党建引领基层体制机制创新纪事(下)
青砖、灰瓦、红木门、雕花窗……走在达智桥胡同里,京味儿十足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但在一年多前,这里曾是北京市西城区1300多条背街小巷里最脏乱、拥挤的街巷之一。
背街小巷好比城市的“里子”。然而,私搭乱建、占道经营、违规开墙打洞等问题日趋严重,背街小巷环境整治谁来管、如何管?随着北京市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并在全市推行“街巷长”机制,这些困扰在老百姓家门口的“老大难”问题被一个个攻破。
问题有人管了
“原来7米宽的街道被占成了2米,老年人出行都不方便。”在73岁的老住户韩宝森的印象中,曾经的达智桥胡同,就如同“自由市场”一样,“摆摊的、卖烧烤的,什么都有。”
老居民们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达智桥胡同两侧就开始被无照经营摊位和违建挤占。胡同东口的几家露天烧烤大排档,夏天更是经常经营到凌晨,扰民问题十分突出。
一边是摆在家门口的难题,一边则是理不顺的管理机制。违建等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成因复杂,居民经常是“找谁,谁也管不了”。
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高波的到来,让达智桥胡同的整治工作有了可以对上号的责任人。2017年初,西城区启动背街小巷治理工作,明确要求街道科级干部兼任街巷长,推进街巷胡同环境整治提升。于是,高波当上了街巷长,他的电话就公布在达智桥胡同入口处的公示牌上。
责任人来了,解决难题的办法也跟着明确了。“我们专门组建了文明街巷理事会,让大家一起参与到环境整治中。”高波首先与街巷理事会梳理出街巷问题,建立管理工作台账,再对照清单走访沿街商户、居民,一个个落实解决办法。
曾经,胡同东口的一家商户顶楼有一处100平方米的违建颇受居民关注。“刚开始沟通的时候,商户的态度十分强硬,我便以街巷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和房屋产权企业的党委联系上,再通过‘吹哨报到’机制协调公安、城管、食药等部门,终于搬掉了这颗‘硬钉子’。”高波坦言,难题的解决让胡同居民看到了街道对背街小巷治理的态度和决心,居民也因此更加支持后续的治理工作。
“小微执法”让整治成果不反弹
曾经脏乱差的背街小巷在治理后,成了周边的精品胡同。但怎样才能保住环境整治成果,成了高波面临的第二个课题。
按照街巷长管理要求,街巷每周要开展巡查,及时发现问题。但高波意识到,如果没有“长牙齿”的执法措施,环境治理成果极有可能反弹。
今年8月,西城区出台了《关于落实街巷长制的实施意见》,其中的“小微执法”让高波有了自信:“街巷长可以组织社区层面的联合执法,让街巷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今年夏天,高波接到居民举报,胡同一商户私自改造窗户准备进行开窗售卖,高波迅速联系了城管执法队到现场进行执法,当晚该商户就恢复了窗户原貌。
据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主任史峰介绍,这种反应灵活、处置迅速的“小微执法”机制在街巷治理中推广实施后颇受好评。街巷长牵头,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第一时间解决居民反映的各种环境问题,缩短了执法流程。
除此之外,街道办事处还利用微信平台建立了“广内街道应急处置群”。群里不仅有城管科、物业办、城管执法队等街道职能科室,还有排水集团、供电公司、社区卫生医院等专业力量,确保居民问题能及时解决。
达智桥胡同的居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胡同管理的变化。今年防汛期间,胡同内一处污水井堵塞导致积水,高波在居民反映情况后立即通过微信群联系到了市政、排水等部门,第一时间排除了隐患。
管理要下“绣花”功夫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首先要‘治’,关键在‘管’。”担任街巷长一年多的高波由衷地说道。现在,高波仍然每周到胡同巡查,把发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完成环境治理的基础上,高波还会针对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定期组织调查问卷,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回收、绿植认领等服务。“关键是要让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优美环境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他说。
椿树街道东椿树胡同街巷长汪晓俊的《街巷长工作日志》,记录了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梨园俊杰聚居之所,从几年前人行道布满机动车到被改造成单停单行交通微循环模式的转变。如今,这里甚至还腾出空地建造了一座胡同微公园。
为了解决困扰胡同居民的“停车难”问题,西长安街街道东斜街街巷长李想和同事们先是着手拆除了胡同里所有的私装地锁,重划车位,又针对流动车辆占位问题想出了一个妙招:用箱底带着轱辘的移动式花箱放在车位上帮助车主占位,车回来了就把花箱移开,开走了就把花箱锁在车位上。这样既能看住车位,又能给胡同增绿。
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市共选派街巷长1.49万名,在近5000条大街、1.4万余条小巷的整治提升中,发挥着“绣花针”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