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响人到: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外国游客在北京前门大栅栏游览。北京胡同改造后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也让来这里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感受一下老北京的古都风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建泉/摄
对于城市治理来说,街道和乡镇是最基础的环节。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社会治理重心进一步向基层下移,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发现和处置更加及时有效,重点难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得更加有力,城市应急响应也更加及时。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来自基层一线的“哨声”一响,政府部门就要快速响应,有效解决群众诉求。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一些问题常常牵涉到辖区内的多个部门,由于分散管理,不时出现“五指分散不成拳”“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的尴尬情况。部门分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领导体制机制不同,就难免存在合力不足、协作意识不高的问题。有时候,乡镇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很难开展有效治理;而职能部门虽然有权,但难以完全下沉到乡镇。那些牵涉到多部门协同治理的问题,常常成为基层治理的“肠梗阻”。
北京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致力于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人民群众遇到实际困难,过去不知道找谁办、谁能办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人民群众的“痛点”,就是城市治理的重点;城市治理重点在哪里,治理力量就流向哪里。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城市治理千头万绪,时常存在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的问题。只有捋顺条块关系,方能让条与块之间形成合力。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有效解决了条块分割的问题,将权力和责任落到实处,让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城市治理难题的解决效率大大提升。
街道和乡镇处于行政序列的末端,为使街乡的“哨子”吹得嘹亮,需要给街乡赋权。北京市通过明责赋权聚焦主责、改革街道管理体制、纵向完善四级责任体系、横向建立党建协调委员会等,强化街道乡镇党委的统筹协调功能,发挥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在“吹哨——报到”的过程中,任何部门、任何人都不能推诿责任,有了问题就要及时响应,听到哨声就要一起行动。
治理资源随着哨声下沉,形成了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实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重点是让群众呼声及时得到回应。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升普通老百姓的获得感。
哨声不仅要吹得响,还要立得住。要加强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在基层治理中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
北京作为首都,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有益经验推广出去,有利于解决各地长期存在的具有共性、普遍性的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实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让街乡的针串起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线。由此,“最后一公里”真正动了起来,实现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激活了基层“神经末梢”,让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