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
“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曾是“基层治理难、基层难治理”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职能部门多头执法管理、街道乡镇有责无权的“条散”“块虚”问题日益突出,给基层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北京市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街乡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整合凝聚基层治理的组织资源和社会力量,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北京实践”深刻表明,党建强则治理优,治理优则基层安。
街道乡镇是基层治理的主阵地,无论体制内外,无论单位大小,无论楼宇商圈,都要“落地”在街道乡镇。街道乡镇党组织是联结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只有街道乡镇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有效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当前,街道乡镇挂牌的机构不少,但由于条块分割,时常出现“看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问题。北京赋予街道乡镇党组织“吹哨权”,让吹哨有职有权有据,有效破解了这个难题。推动基层治理创新,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基层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把工作重心放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要做好赋权提能“加法”,赋予街道党组织相应职责职权,既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让基层党组织“底气”更足、“腰板”更硬,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做好基层治理,需要“月明星灿”。基层党组织与其他各类组织的关系,犹如“众星拱月”,“月”就是党,“众星”就是党领导下的各类组织。以往,很多基层单位都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相对封闭独立,缺乏横向联系,九龙治水。北京市建立三级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四种主要“报到”形式,既让街乡吹好哨,又让部门及时到,确保“哨响人到”,推动各类资源和力量下沉基层,有效汇聚起磅礴的共治力量。基层各类组织以及党员群众往往是各有所长、各有所能,需要相互取长补短、借势助力,放大整体服务效应。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就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凝聚共驻共建、互联互动共识,打破行政隶属壁垒,破除各自为政障碍,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育先进文化,共同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众星拱月”的生动局面。
社会治理,以人为本。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关键。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服务群众上。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多样,百姓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北京立足基层治理实际,重点围绕群众所需“吹好日常哨”,围绕重点工作“吹好攻坚哨”,围绕应急处置“吹好应急哨”,实现吹好哨、报好到、办好事,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乡,问题就地解决。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以来,党员干部走街串巷、进门入户的脚步声多了,群众有所呼,干部就有所应。千好万好,群众满意才是真好。基层治理创新要突出问题导向,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要关注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多换位思考,多体谅群众的处境,多想想群众的难处,多帮助群众出主意,把工作做细做实,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