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建力量激活“神经末梢”

2019-06-01    

基层治理创新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面临复杂的基层治理任务,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的北京给出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答案,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令人眼前一亮。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为基层首创。什么时候该“吹哨”,什么时候该“报到”,取决于服务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表面看来,这一经验解决的是诸如垃圾堆放、街巷停车难等群众家门口的小事琐事,背后却关系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大经验,那就是要给街乡赋权,推动治理重心下移。

能不能及时有效回应群众诉求,是评价基层治理好坏的关键。字面上不难理解,“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就是要把召集各部门解决问题的“哨子”交给最容易发现问题的街乡和社区,对辖区内需要多部门解决的综合性事项由街乡来统筹协调,以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直击问题的症结,把过去分散的力量用“吹哨”的方式形成合力,尽可能把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到基层,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更难能可贵的是,“吹哨报到”并不增加治理资源,完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治理效率的提高。

基层治理创新并非简单的维护社会秩序,其一基本要义是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实践证明,基层管理服务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才能牢固。而基层党组织就是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哨响人到”的推进,实现了各类组织参与地区事务的共建共治共享,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党的组织体系实现进一步向群众贴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这说明,只要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就能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

应该看到,推进和夯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一基层管理创新模式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开”拓展,不是某个街乡的事,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在解决基层治理难的问题上,要坚持树立到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探索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激活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使其成为助力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服务百姓的长效机制,着力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办实事、做好事、真干事,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