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基层党建的引领力

2019-05-30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的西总布胡同,宽5米,长754米,自今年4月起实行“单行禁停”以来,路面宽敞干净、焕然一新。

胡同周边汽车乱停乱放,影响居民出行,堵路何时变通途?违章建筑跨区建设,该由谁来管、谁来拆?商家占道经营涉及多个部门,如何降低协调成本、提高执法效率?面对诸多基层治理难题,许多地方多年来一直无有效办法予以根治。今年初,北京市直面这些顽瘴痼疾,把试点“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作为全市“1号改革课题”,改革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为街乡赋权,促进治理资源下移,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难题全面破解。

  以党建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是改革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根本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北京的实践表明,把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能释放基层党建的引领力,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基层党组织如何领导基层治理?面对“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顶草帽”“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叫腰腿不来,叫腿腰不来”等现象,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自身的组织力?北京结合具体实际,创新了一系列推进改革落实的办法举措。比如,赋予街道和乡镇“吹哨权”,进而明确哪些情况下可以“吹哨”,让哨子吹得更加规范、更加有效;赋予街乡反过来考核职能部门的权利,用评价的指挥棒激励职能部门不仅“报到”,更要“出力”,达到了“事不完,人不撤”的效果。再比如,选派街道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一线做专员、做街巷长,到老百姓身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协调功能,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党支部结对子、搞互助,实现“1+1>2”的效果。这些创新之举,理顺了基层治理中“条条”与“块块”之间的关系,优化了条块之间的权责结构,实现了街乡和部门之间协调的顺畅高效,使大国治理的末梢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仅要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要补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不少基层党员干部的感慨,引人深思。北京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不仅有力推动了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建立了一套反映老百姓真实诉求、解决老百姓身边烦恼的快速反应机制,促使基层党员干部增强服务群众意识,转变服务群众作风。正如一位亲历“吹哨报到”改革的街道干部所言,“之前是高跟鞋、小西装、办公楼里工作忙;现在变成了平底鞋、运动装、走街串巷服务居民。”北京“吹哨报到”改革实践的意义还在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与信赖。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一声哨响”却巧拨千斤,撬动各方治理资源实现整合。北京“吹哨报到”的探索实践启示我们,充分释放基层党建的引领力,因地制宜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就能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破解治理难题、更好服务群众,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