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路常新

2019-08-12    

汪维信(右)给旅客指路。

本报实习记者 刘桦葳

虽已立秋,暑热仍盛。

北京站站前广场,人流如织。

“请问,故宫怎么走?”“不好意思,这附近有厕所吗?”……北京站东侧天桥下一间小房前,问路的人络绎不绝。一位老人,戴着花镜,有问必答,每回答一个问题,就在纸上画一笔,没出俩小时,就写了十几个“正”字。

老人叫汪维信,今年72岁,守着北京站指路已有9年。“天儿这么热,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也不歇歇?”“岁数大?我还年轻呢!”汪维信眉毛一挑,笑了起来,“我是建国门街道站东社区党员义务指路队队长,在我们队,我是年轻人。”

指路队有20名队员,平均年龄68岁,最年长的今年83岁;队员中有16位党员,党龄最长的已有60年。“当年入党,我们都向组织保证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说到做到。”汪维信说,不管刮风下雨,轮到谁值班,谁都不推辞,他曾劝过年龄大的队员暂时歇歇,“可人家上来就‘甩脸子’,觉得我看不起他。”汪维信很无奈,他只好跑前跑后,改善工作环境。12年间,指路队从“露天办公”搬进服务站,还装了空调、暖气,“这些老哥们儿都是亲人,我得照顾好他们。”汪维信说。

别看都是老人家,思维活跃着呢,指路的高招有不少。

汪维信和队员们编了一本指路指南,把热门景点、地点的交通线路写在小纸条上,方便问询旅客。“我年年根据新版地图更新”,汪维信说,当时他没想到,会有一天更新不过来。

2014年的一天,一位西装笔挺的男子,向汪维信打听一家公司,汪维信查遍“指南”也没找到这家公司。没帮上忙,让汪维信很郁闷,回到家,他就让儿子上网帮他查,一查,还真有这家公司,就在恒基大厦里。“光靠地图和指南指路不行喽,现在是网络时代,我得学点儿新技能。”汪维信黏着儿子学上网,从打字开始,慢慢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微信、拍照、连无线网络、用手机地图……年纪大了,容易忘,汪维信就把步骤记在小本上,随时查阅。“网络还真是个好东西,现在我不仅能指路,还能告诉旅客,哪条路不堵,是坐地铁快,还是坐公交快。”汪维信得意地说。

2017年开春,一位务工人员来问路,“同志,附近有没有招待所?”汪维信给他指了几家快捷酒店,他紧着摇头,一个劲儿说贵。后来,汪维信就带着他一路找下去,终于找到一家便宜的招待所。每到开春、暑假,这样的事儿有不少,汪维信索性骑上自行车,跑遍周边街巷,选出便宜干净安全的旅店,整理好前台电话、路线,张贴起来,“旅客自己挑。”汪维信说。

服务站不仅能指路,还常备着多功能充电线、零钱,以备旅客不时之需。

现在,汪维信的身边,多了不少小伙伴。每半个月,24中的学生都会来帮忙,看着孩子们,汪维信开心地笑着,“大家帮助大家,多好。”

指路9年,汪维信记不清收获了多少感谢,每次,他都说:“这不是应该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