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景发:“楼门文化”让邻里关系“热”起来
走进玉桥东里社区,踏入一处楼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合照,照片上十几位居民笑容灿烂,亲密如同一家人。楼梯左边墙上,挂着“楼门公约”,往里走,楼道里还挂有针织画“相亲相爱长颈鹿图”、居民的字画等,整个装点,如同居民家的客厅。
玉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景发说,这样的“楼门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滋养着邻里感情,让“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关系“热”起来。
徐景发是玉桥街道“楼门文化”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早年间,社区可不是现在这样。楼道堆的都是垃圾、杂物,公共空间成了“私人领地”。“楼门是进家门的必经之路,是不是可以将它‘打扮’一番,成为公共的‘文化客厅’呢?”社区里有老党员自告奋勇,担当“楼门长”,每天巡视楼层,发动左邻右舍一起整治楼道。粉刷墙面,把居民创作的字画装裱上墙,又用花卉盆栽装点,楼门焕然一新。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玉桥东里社区的做法可以推广起来,让更多社区居民找回老街坊的感觉。”街道工委抓住机遇,以此为标杆,拉开了全街道特色楼门创建活动序幕,群众自发、零散性的活动开始演变成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一项常规性制度。徐景发介绍,街道创新了“三区一门”党建工作模式,党总支包社区、党支部包居民小区、党小组包楼区、党员包楼门,倡导党员群众为街道社区建设出谋划策。
楼门环境逐步改善,居民自觉地将楼门视为自家“客厅”。2014年,在徐景发的推动下,街道以提升“楼门文化”为抓手,探索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街道17个社区2000余个楼门完成“楼门文化”建设,50%建成精品楼门,全部楼门设楼门长,涌现出一大批明星式楼门长,还有以“十姐妹”为代表的明星工作室。特色楼门成为沟通民情民意的载体、展示居民风采的舞台,邻里在共同参与中熟悉起来、依赖起来。“变化太大了,以前我们互相不认识,不说话,现在大家又有了四合院、胡同邻里关系的感觉。”居民们为“楼门文化”建设点赞。
2017年,通州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进入攻坚期。徐景发带动街道班子提出“通州百姓·玉桥好人”和“双百工程”目标,成立100个工作室、建立100支社团组织,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社区治理格局,让党建工作老品牌释放出新的红利。街道各社区组建了“玉桥好人”志愿服务队,倡导辖区所有企事业单位党员主动关心他人、关注环境、关爱社会,争当“玉桥好人”。以“玉桥好人”为主题的“一社区一特色”项目随后启动。梨花园社区的“结伴同行”项目,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让空巢老人不再孤单。运河东大街社区的“美丽纵队”项目,开展卫生清扫和环境整治,号召居民维护社区环境。乔庄北街社区的“好邻居”、玉桥东里南社区的“小红帽”,把居民凝聚在一起,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生活环境的提升,志愿者队伍的参与,“一社区一特色”打造出创城中亮丽的风景线。
“居民感受到社区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才会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社会治理中。”作为“当家人”的徐景发对未来充满期待,“助力城市副中心建设,咱们街道能做的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