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⑤】扎根热土,助力乡村振兴

2020-10-19    

带领村民脱低增收

是第一书记肩负的时代重托

2015年以来,北京市选派

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察民情解民忧、抓党建强班子

今天,我们为你带来他们的故事~

杨晓航

通州区法院干部

通州区车屯村第一书记

杨晓航:盖大棚多创收

走进通州区西集镇车屯村,眼见干净的街道、高敞的民居,很难将这里和“低收入村”联系起来。这个改变有杨晓航的一份功劳。

就任驻村书记后,摆在杨晓航面前的两大难题:村中的基本农田因土地性质问题,是否能够建设大棚还没有定论;8户村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坚持不肯将手中的土地流转给村民合作社。前者不解决,能建设暖棚的土地就没有着落,而后者不解决,每座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暖棚也无法选址。

杨晓航开始为这两件事四处奔波努力。根据土地管理部门的会议纪要,允许车屯村在农用土地上建设不会破坏耕地表面的“可移动性柔性大棚”,并在大棚内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从去年3月底到今年开春,杨晓航敲开一户户村民的门,经过接连不断的思想工作,8户不肯将手中的土地流转给村民合作社建设大棚的居民终被说通。

现在,杨晓航正在为下一季大棚内种植的作物动脑筋。按照他的想法,辛辛苦苦搭好了大棚,一定要种一点附加值更高的作物,让村民们的收入更有保障。

刘民田

市司法局干部

门头沟区芹峪村

第一书记

刘民田:“花椒”书记老刘

2016年底,当了30多年监狱警察的刘民田主动申请当第一书记。经反复论证后,刘民田为村里找到了增收的希望——种植花椒。他远赴泰安引进最好的花椒树种,又翻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可是,缺水却成了刘民田最棘手的难题。

芹峪村四周高山环绕,仅有的180亩耕地,都是山坡梯田,且地薄又缺水,靠天吃饭收成难保,可铺设管网引水上山又是笔不小的投入,这成为横亘在芹峪村创收路上的最大障碍。

作为派驻单位,市司法局党委十分关心刘民田的帮扶工作并及时伸出援手,很快拨付了15万元帮扶资金,为村里购买了2000余米水管和3台水泵。2017年的3月,荒废了几十年的梯田重新热闹起来,留守村民齐上阵。去年秋天,村里终于收获了第一批花椒。

今年秋天,村里花椒又迎来了大丰收。刘民田欣慰地说:“花椒树龄长,一朝栽种,村民便有了几十年的‘饭碗’;引水上山,更是让土地有了一劳永逸的活力。”

王勇

大兴区体育局干部

大兴区王庄村第一书记

王勇:村民“本家”人

王勇任第一书记才半年多,时间虽然不长,但全村285户的情况他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村民们也没把他当外人,早就成了“本家”。

王勇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床,自从担任第一书记,他几乎天天住在村里。大半年来,方便面都吃完了好几箱。村卡口是他的另一个工作地点,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他天天守在这里。“疫情是个突破口。”王勇说,在农村,大伙总觉得村委会“没啥正事”,没事儿也不会找村干部。为了打破这一印象,他在卡口竖了一面党旗,告诉大伙“旗在人在”。

村子距大兴机场不到10公里。新机场的落成,给村里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发展乡村一日游,王庄村很有优势。”王勇说,村子基础好,街道宽阔整洁,村民的“排子房”也很有特色。而且,村里有易拉罐艺术馆、皮影剧团、葫芦工坊等“旅游资源”,还有“豆腐宴”这样的特色美食。

目前,村里户均年收入已在5万元以上。但是,王勇并不满足。他希望通过激活村里的资源,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们能更富裕一些。

侯士龙

首农食品集团干部

密云区小口村第一书记

侯士龙:私搭乱建没了

去年3月28日,侯士龙带着支援基层党建的任务来到小口村。他对村子的第一印象是,“几乎没下脚的地儿。”通过走访村民,他渐渐摸清了村子脏乱问题的“症结”。

去年6月,村里开始拆除私搭乱建。拆除首先就从村两委干部开始,接下来是党员,只要涉及相关点位,全部按要求拆除并清理干净,最后才是普通村民群众。“有时一家要反复上门,甚至到夜里十一二点,还在做思想工作。”侯士龙感慨。9月底,村里2000多平方米的私搭乱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栽种整齐的月季花、菊花。侯士龙说,通过这件事儿,增强了村民们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

苹果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苹果产业反倒落伍了,树太老容易患上腐烂病。今年3月,在侯士龙的奔波下,首农食品集团京粮置业公司出资30万元,为村里150亩果园换上6000多棵宫藤富士小苹果苗,还提供地布、肥料等。侯士龙说,这些小果苗“接班”后,预计3年后能小范围挂果,一亩苹果地收入两万元应该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