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革命纪念地看点全揭秘:“10个瞬间”值得用心感受!

2019-09-16    

9月13日,香山革命纪念馆、双清别墅等位于香山南麓的8处革命旧址开放,数万件展品、图片和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将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徐徐铺开,展现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引领观众感悟初心,牢记使命。

纪念馆

1200件展品谱新中国诞生序曲

  香山脚下,占地2.4公顷,建筑面积17985平方米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开门迎客。《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大展,“浓缩”定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香山居住的181天,1200件(套)文物谱成新中国诞生序曲。

  6千平方米展厅里,“进京‘赶考’”“进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5部分、15个单元徐徐推进,将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段伟大的历史时刻生动再现。尤其是北平和平解放、进京“赶考”、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10余处精彩瞬间值得观众驻足。

瞬间1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首次公开使用

  展厅里,一张老照片记录了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言中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首次公开使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

瞬间2

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天安门前经过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接管防务。一张老照片记录了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天安门前经过的瞬间。

“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大型景观

  观众在展厅中,还可以走进“历史”,融入欢迎的人群中,“北平和平解放”纪录片映在墙上,宛若发生在眼前:人民解放军接防部队第四野战军第41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着。

  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大城市举行入城式。毛泽东说,北平解放是全国打出来的,入城式是全部解放军的入城式。

  围观的群众手里举着旗子,欢呼声不绝于耳。

  据统计,参加入城式的解放军约3万人,从永定门进城,从广安门出城,足足走了26公里,受到北平人民热烈欢迎。

  纪念馆工作人员揭秘,拍摄北平入城式时,困扰摄影师们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胶片。摄影队从东北入关开始到拍摄天津解放、北平解放等所使用的胶片都是从东北电影制片厂带来的,一个摄影小队也就约5000英尺胶片,合计50分钟左右,中途再也没有补充,所以每一寸胶片的使用都十分谨慎。而且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北平入城式》在拍摄时并没有导演,一切都是摄影师自己做主。

瞬间3

12本干部必读书目

  展厅里有一个“书柜”,里面摆满12本书。其中包括《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等。

  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议。他说,现在积20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12本书,规定在2年之内看一遍到两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而我们许多高级干部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共同的认识。如果在今后3年之内,有3万人读完这12本书,有3千人通读这12本书,那就很好。

瞬间4

一封北平市长的来信

  展厅中有一封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写给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的亲笔信,信中揭秘了中央进京后为何将首站选在香山。

  1949年1月,中央派人到北平选择驻地,当时考察了北平城内、西山、八大处、颐和园以及汤山等地,并提出香山较为合适的初步意见。1月27日晚,叶剑英的信中写到,我们认为地区的选择,以香山为适当,只需牵动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决。

  后来,经过进一步考察,中央最终决定将香山确定为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驻地,对外称“劳动大学”。

瞬间5

国共和谈场景再现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1949年新年献词,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谈判破裂。

瞬间6

一份《进步日报》

  一幅黑白照片,毛主席端坐在靠背椅上,上身微倾,一手持报,一手轻搭在膝盖上,目光炯炯,神情自若。他手中报纸上,“南京解放”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而右侧一则报道标题“千里江防转眼粉碎,南京反动政权灭亡”清晰可见。

  这份报纸是1949年4月25日《进步日报》。展览陈列负责人都斌说,《进步日报》是由天津版《大公报》改组而来,是天津解放后第一家民营报纸,也是当时解放区唯一的一家民营报纸。这个报名是毛主席亲自取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毛主席说:“办报的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就是进步,看报的也要进步,解放了,大家都要进步嘛!”

  展厅中还用雕塑复原了这一经典场景,并展出了报纸原件。

瞬间7

“送亲人过江”的颜红英

展厅中体积最大的一件展品是一艘木船,是从安徽和县征集到的。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当听说人民解放军要渡江解放全中国时,沿江一带的老百姓都兴奋不已,积极支援前线,尤其是渔民。他们主动将自家的渔船贡献出来并亲自担任船工,还积极为解放军介绍长江行船的经验和方法,主动教指战员练习游泳、划船等技能。

  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船桨摇出来的。

  当年有人拍下了一幅《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一位长辫子姑娘背对镜头,正在划桨,船上坐满解放军战士。如今,姑娘已年近九旬。她叫颜红英。

  因为轰鸣的炮火,她的耳膜被震伤,听力下降。此前接受采访时,颜红英回忆,船上解放军战士问我,你害怕不害怕?我说,我不害怕,我要送你们过江到前方打胜仗。

瞬间8

122件不同版本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展厅里,122件不同版本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摆满整个环形展柜。

  这篇8千字的文章是毛泽东用连续24小时的时间写出的,于1949 年6月30日由新华社发表。7 月1 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全文转载。

  刊发当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在全国印刷两版共9 万册,仅平津地区发行达4万余册。各国共产主义者和普通民众争相阅读,热情追捧,英文版很快抢购一空。

瞬间9

人民解放军军徽样品和正品

  1948年冬,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共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领导人在河北西柏坡提出了统一军旗、军徽的问题,并确定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军旗、军徽工作。中央军委作战部参谋赵光琛也参加了这一工作。

  4月,八一军徽的图案获批。赵光琛拿着图纸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厂,制作了一枚将五星周边和“八一”二字镀成银色的军徽。周恩来看过后,说电镀得太亮、太耀眼。朱德也提出这一设计容易在战争中暴露战士。

  赵光琛赶紧又制作了一枚涂上黄红两色珐琅釉的军徽样品。周恩来审看后,让他把军徽缀在帽子上,戴上看看。

  赵光琛说:“帽徽后面穿铁丝的铁片还没有焊上。”周恩来听后,说:“固定帽徽不要用铁丝,铁丝容易扎伤战士的头,还是用棉线固定好。”赵光琛把军徽放在帽檐上,用手按了按。周总理仔细端详了一阵子,满意地点点头,说:“现在这样可以了,就按这个上报中央,征求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