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家门口”党建驿站为百姓排忧解难
“5号楼居民反映,他们楼前有一段路面结冰了,老人孩子出门容易滑倒,赶紧找人把冰铲了吧。”上午10点半,家住东城营房西街小区的老党员张连生准时来到“家门口”党建驿站,记录下居民的诉求,第一时间联系物业。十多分钟后,楼门口的残冰被铲干净,张连生才在问题登记表上办理情况一栏写上“物业已清理”的回复。“您家要有事,到‘家门口’党建驿站找我们党员,第一时间帮您协调。”像这样开在居民家门口的24小时党建驿站,在东城体育馆路街道已建起了9家。
位于东城体育馆路街道法华南里社区的营房西街小区,是个只有5栋楼的老旧小区。
2017年,“老破小”的营房西街小区改造提上日程。但最初入户征集民意的过程中,社区干部就碰了钉子。“我们去居民家敲门,人家不认识你,根本不给你开门。别说签意见书了,连人都见不着。”屡屡碰壁的法华南里社区党委副书记顾磊一肚子委屈。
想要做好社区工作,还是要依靠社区居民。法华南里社区党委书记陈淑凤主动联系到了在营房西街上土生土长的社区“元老”张连生和几位社区老党员,向他们寻求帮助。
“谁啊?”“我,咱们楼老张。”张连生和社区老党员们挨家挨户敲响了居民的门。遇到有抵触情绪的居民,赶紧送上改造效果图,给居民详细讲解小区整治后的规划。看到效果图上整修一新的小区和家住同楼热心的老党员们,居民的态度渐渐松动了,最后终于在同意书上签下了名字。
去年3月,营房西街老旧小区改造正式启动。但由于是“带户施工”,更多难事接踵而来。这边家里躺着卧床不起的80岁老人,隔壁就开始刨沟砸墙。“居民意见大了,几乎打爆了居委会的电话。”
社区党委紧急行动,在营房西街小区一间一楼的空房内设立起“家门口”党建驿站。张连生和热心的社区老党员们成了驿站的第一批值班员,一头联系社区群众,一头联系施工队和社区居委会,为双方搭建起沟通桥梁。
窗户安得不牢固应该找谁?网线断了怎么办?楼上漏水了,谁能快过去给看看啊?厕所能把蹲坑换成座便器吗?遇上烦心事,“一脑门子官司”的居民气急败坏地冲进驿站,看见熟悉的老张,心里的气先消了一半。“您这是怎么了?坐这儿,我这就找人去您家看看。”五栋楼同时开工改造,每天光是居民反映的各种问题,足足能记录两大篇。
面对一脸怒气的居民,张连生和老党员们总是耐心询问,出谋划策。“自从换了新的下水管,下水道往上一阵一阵反臭味,快找个工人帮忙上门看看吧。”张连生一边在记录本上将居民的诉求记下,一边赶紧查电话。下水管线有问题,这事得找管道工。张连生直接把电话打到了施工队,不过几分钟的工夫,管道工已经一溜小跑来到了居民家中。
去年8月30日,“好看又好用”的营房西街以崭新的面貌亮相,并同步引入物业管理。楼翻新了,“家门口”党建驿站也保留了下来。
党建驿站24小时“营业”,换人,不断人。35名社区党员每人值守半天时间,轮流“坐班”。每个值班时间段都保证有两名党员在岗,随时为居民排忧解难。
党建驿站还把在职党员也吸引来了。每个周末,23名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都会轮流来到驿站值守,听取居民心声,解决群众疑难。
楼道灯不亮了、刮风后需要清扫落叶、停进小区的共享单车需要清理……“家门口”党建驿站的墙壁上,挂着一本装订好的“居民反映问题登记表”。“最开始的时候,一上午就有七八户居民过来反映问题。现在好多了,有时候一天才一两个问题。”陈淑凤解释,值班党员除了记录居民反映的问题,还会实时追踪问题的处理解决情况,避免物业不作为、乱作为,对物业进行监督。截至目前,“家门口”党建驿站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已为700余人次排忧解难。
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不仅仅是管管家长里短、搞搞文体活动,“家门口”党建驿站将党建与群众关切紧密关联,抓住社区居民最关心的事情,用百姓最容易亲近的“熟人”当作桥梁,一一攻破社区治理的难点问题。目前,“家门口”党建驿站已走出法华南里社区,在东城体育馆路街道9个社区扎根,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暖心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