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二人转”的新唱法——北京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2019-11-18    

草厂四条小院议事厅是胡同居民解决问题协调邻里关系的重要场所。

大兴区“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在处理市民来电。

天桥街道推进社区治理新模式,服务事项从78项增加到129项。图为工作人员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

本报记者 王海燕

这一年,北京街道变化不小。

头一桩:街道办事处腰板儿硬了。委办局“吹哨”即至,地域内组织执法,自己就能做主,不用层层沟通汇报请示了。

第二桩:街道干部的眼光变了。过去习惯“朝上看”现在变为“往下看”——不仅看,不少人自己就沉到下头,当起了居民身边的社区专员。

曾经有人戏称街道工作是“二人转”:社区围着街道转,街道围着部门转。如今,在北京市一系列改革措施之下,这“二人转”有了新唱法:部门围着街道转,街道围绕社区转,归根结底都是专心致志围着居民转。看似简单的秩序重建,开创了首都基层治理的新格局。

赋权“瘦身”,街道焕发创新活力

街道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城市,由333个街乡镇组成,其中街道办事处有152个。面积大的数十平方公里,小的仅1平方公里。

可甭管面积大小,街道工作普遍面临一个困扰:“婆婆”太多,束手束脚。“想干点儿事太难了。”这是不少街道干部共同的“吐槽”。

现在,情况变了。

西城区德胜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广俊今年就干了件挺大胆的事儿——试点“全域自治停车”,破解困扰居民已久的停车难题。即统筹街道范围内的路侧停车空间,实行付费停车的自治管理模式。眼下,已在6个社区施划了642个街道自治停车位,到今年年底符合条件的46条街巷将全部完成车位施划,提供共享车位2250个。地区居民办证后享受停车优惠。

把碎片化的公共资源统筹起来,由街道自主施划居民共享车位,这事儿在全国都没有先例。“我敢干,是因为市里在给街道赋权松绑。”孙广俊说。

今年2月份北京市召开街道工作会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给街道赋予协调统筹的六项权力。而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和今年更进一步的“接诉即办”机制,为街道调动相关委办局力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今年5月份,德胜街道“吹哨”,召集区交通委、城管委、公安等部门共同筹划“全域停车”试点事宜,“大家听了都很兴奋,觉得这是破解老城区停车难的一个新路子,纷纷从各自角度出主意,提建议,帮助街道把这件事儿促成。”孙广俊说,今年7月份市交通委出台的关于道路居住停车管理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街道可以协调开展停车自治管理,“这些赋权赋能的措施,让我们街道干部干事创新更有底气了。”

街道创新活力的激发,不仅来自于外在的赋权,还来自于内在的革新。

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在社会治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街道内设机构都是“向上对口”,上面布置了什么活儿,街道就有相应科室来承接。“街道围着部门转”,根源也在这里。

今年,全市152个街道全部完成“大部门制”改革,精简内设机构从平均19个到5至7个,事业单位统一规范设置3个,机构职能从“向上对口”转为“向下对应”,社区建设、民生保障、社区平安等部门设置,全部是围绕着居民的日常生活诉求。“街道围着社区转”的逆转由此实现。

在市民诉求日益多元,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问题日益繁杂的今天,基本治理单元动力和活力的激发,为构建北京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眼睛向下,用真情服务社区

街道的“大部门制”改革,催生了一批社区专员。他们的身份是街道干部,但办公桌却设在了社区里面。

48岁的赵霞是东城区和平里街道的老科长,干了近20年的街道工作。去年11月份,她被街道任命为社区专员,负责二区和兴化两个社区。

入户、聊天,和大爷大妈们一起唱歌、跳广场舞,赵霞没过多久就和两个社区的居民们混熟了。但真正让居民和社区干部觉得她不是外人的,是几件麻烦事儿的处理。

头一件是和平里中街的乱停车问题。赵霞牵头,在这条街组建了共治共建委员会,街面上的单位、餐馆20多个,都是会员,各自落实“门前三包”,一招见效。

第二件是拆除了一片20多年的违建,还原街道风貌秩序。

第三件是为二区社区1区6号楼居民,拆除了阻挡阳光的老旧自行车棚,住户们再也不为晒不到太阳、车棚环境脏乱差皱眉了。

工作推进起来并不易,“我身后的街道办事处全力支持,这没得说。最关键的是能不能赢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赵霞深有感触地说。因为拆违,她和社区干部被推搡,被嘲骂,甚至暗自掉过眼泪。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最后让涉及利益的居民心也软了。“得了,妹妹,你说什么时候关张就什么时候关张。该拆拆!”一名在违建里开店的女老板最后说道。因为要拆自家的违建心里老大不痛快的尚大妈,在违建拆除后,拉过赵霞的手说,“闺女,走吧,上家吃饭去。”

这些暖心话,赵霞铭记在心里。在她看来,做社区工作关键在一个“情”字:你对社区工作有感情,居民的事儿你件件放在心里。你对社区没感情,那不管来多少趟,不管有什么问题,你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们的居民是最可爱的,从来都是将心比心。”

像赵霞这样的社区专员,在全市已有1300余名,均由街道“大部门制”改革中选派出来的科级干部担任。他们下沉到社区里,以真情付出赢得居民的信任,为居民切切实实解决了一批操心事烦心事,用实际行动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街道和社区是血脉相连的“血亲”,那么委办局等职能部门过去是不怎么走动的“远房亲戚”。但在今年“接诉即办”等工作机制的撬动下,这些“远房亲戚”也主动到社区串门了。

建国门街道治国胡同45号院,是一处私房院。从今年2月份起,有居民频繁打12345,反映45号院有人搭二层违建。后来街道社区上门一走访,发现虽然反映的是违建问题,其实背后是家庭矛盾,亲戚之间因为房子的问题起了纠纷,其中一方举报另一方私自盖违建,要求拆除。

“是违建当然该拆,但这两家要是掰了,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街道办事处“吹哨”,区建委、城管委、规划等部门到社区报到,一是认定是不是违建,另一个也是做两户居民的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经过前后5个月的调解,违建拆除了,两家因房子引起的纠纷也基本化解。

部门围着街道转,街道围着社区转,社区围着居民转。随着治理中心下移、力量下沉,一批百姓身边的诉求得到快速妥善解决。今年全市12345热线的民生问题解决率由1月份的39.78%提升到10月份的69.52%;群众满意率由60.30%提升到83.59%。

35项重点任务实打实改善民生

“一子落,满盘活”。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北京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面貌焕然一新。

曾经被屡屡诟病的天通苑回龙观地区,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今年相继亮相,居民休闲健身有了好去处。破解地区交通拥堵的天通苑北交通枢纽已经投入试运行。上地至回龙观自行车高速的落成,让“上班族”有了出行新路径。引入的人大附中、清华附小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在党组织、党员“双报到”等工作机制,“回天有我”社会共治品牌活动的号召下,越来越多力量参与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型社区治理样板”的实践中。

核心城区,1300余条背街小巷今年完成整治。违建拆除、架空线入地、增加小微绿地、大型电力箱体“隐形”……街巷传统风貌日渐恢复。雍和宫大街修旧如旧,依据历史底蕴还原“雍和八景”;什刹海荷花市场整体改造,重现百年前市井风情。老城文化金名片越擦越亮。

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也不落后。适应老龄化特点,海淀北下关街道南二区在全市首次尝试“适老化”改造,从楼梯到老人家里的防滑垫、洗澡椅,各种细节改造为高龄和重度失能老人营造更安全的生活环境。朝阳在全区建设249个全景楼院,既打造360度触目即景的优美环境,又体现360度的人文内涵、安全管理和特色风貌。促进垃圾分类,全市将在各小区设置大件垃圾暂存站点,解决居民没法处理床垫等大型垃圾的苦恼……

今年本市街道工作确定的35项重点任务,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还有很多:

如新建150家社区养老驿站,增加10家养老照料中心;增补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点等便民网店1132个;东城、西城、朝阳、石景山等陆续组建应急小分队,为失管小区突发的水电气热问题救急;50余处小微绿地给市民增加了新的休闲地,等等。

在给街道赋权、“吹哨报到”常态化、政府力量下沉等综合改革措施下,曾经的“硬骨头”现在有了有力的破解途径。环境提升,街区更新,民生保障服务的实事,一件件落到实处。本市在全市街道工作会中提出的“文明街道、活力街道、宜居街道、平安街道”的建设任务,得以有序推进。

共建共治激活社区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中国之治”的优势和效能,立足实际,首都北京率先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做出了大量努力和尝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过去,社区是街道的腿儿,干好多政府派下来的活儿。”天桥街道虎坊路社区党委书记杨森是10年的老社工,对社区工作的难处颇有体会。过去他兼着社区服务站的活儿,每月光给居民医药报销算账,就得牵扯不少精力,入户走访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了。

自从天桥街道启动“一站多居”改革,原先8个社区8个社区服务站,改革后合并为2个社区服务站。全科社工承接了养老、社保等各项下沉到社区的政务服务。社区干部得以腾出大把时间,专心致志开展社区服务和组织居民开展协商共治。

像这样的“一站多居”社区服务站改革正在全市推进。为社区减负,今年本市还建立了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市级部门下排的社区表格从16个部门的44项精简为7个部门的7项,减少84.1%;区级部门从平均67项精简为3.4项,减少94.9%。

在虎坊路社区,杨森和几个社区主任走街串户的时间明显增加了。就在前两天,为一户残疾家庭盖违建的事儿,前后上门4趟,最后违建拆了,对方残摩没处停放的问题也妥善解决了。为处理这类居民身边事,杨森们一天轻轻松松能走2万步,“大伙儿都开玩笑,说鞋都比从前费了。”

党组织带头,党员作骨干,“助民邻里帮帮团”“老年开心驿站”“百姓论坛宣传站”“燕儿姐亲情服务站”等活动在虎坊路社区开展得红红火火,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

社区建设从来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需要包括居民、地区单位等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全市各社区都建起党建协调委员会,驻区单位、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个个为社区建设贡献“一把火”。“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石景山老街坊”等倾情投入,大院议事会、小院议事厅、“五民”协商工作法等民主协商形式的创新层出不穷。老北京人有里有面儿的文化基因,正逐渐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效能。

再庞大的城市也是由一个个细小的局部组成。其中街道是城市的单元,街道治理是打通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治理解决的是群众家门口的事。

为街道赋权,为社区赋能,首都基层治理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眼下,北京街道工作的系列改革措施仍在紧锣密鼓推进。以人民为中心,全市上下将利用未来一段时间,努力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