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润民心,服务“有温度”|主题教育在落实(八)

2019-12-04    

进入11月,全市第二批主题教育仍在火热进行中。在之前的系列中,我们看到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各展所长,把四项重点措施贯穿始终,形成了不少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经验做法。

检验初心使命,衡量工作成效,最终要看群众难题是否得到解决。为此,全市围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为抓手,把为民服务落到具体行动中,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了更好地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我们推出了全新系列——“主题教育在落实”。跟上晓新晓轩的步伐,一起看看西城区、海淀区、平谷区是怎样落实到位的吧!

西城区

心系群众解难题

聚焦民意优服务

在开展主题教育中,西城区广外街道乐城社区党委聚焦社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共治共管,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断增强社区治理水平。

打造民情直通车,上下联动构建连心桥

社区党委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做“民情预报员”,搭建起听民声、解民困、集民智、聚民心的快车道。同时,通过借助微信群、社区通APP、业主QQ群等网络社交平台,第一时间捕捉信息,居民的不少“急难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建立“一长五员”模式,自我管理发挥社区共治优势

搭建“一长五员”志愿者(楼栋长、网格员、宣传员、调解员、安全员、信息员)组织架构,培养居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承担起社区安全隐患摸排、矛盾纠纷调处、民生意见收集等任务,最大程度实现问题和矛盾的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

实行首问责任制,精细服务提升居民参与意识

社区工作者积极处理平台派发的各类案件,及时督促协调解决问题,确保问题得到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落实,提高市民满意度。对于12345来件采取单一事务专项反馈、复杂问题分步答复、特殊群体约定告知的措施,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

召开幸福圆桌会,建言献策打造党群零距离

积极推行“幸福圆桌会”会议制度,通过圆桌访谈、圆桌夜谈、圆桌恳谈等方式,讨论协调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居民建言献策。结合网格化走访,走进小区、楼栋、住户,接地气地“边走边开”,将一些宣传动员、知识普及、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体现到“幸福敲门”行动中,真正倾听民声民意。

海淀区

以“接诉即办”为抓手

“三项机制”推动基层治理解难题见成效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海淀区将主题教育与“接诉即办”工作充分结合,通过实施“三项机制”推动市民诉求“接诉即办”,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率、满意率不断上升,切实推动基层治理解难题见成效。

搭建电话回访机制

区领导到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对前期“12345”市民热线反映的案件进行电话回访,倾听市民心声,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办理情况。通过把“接诉即办”工作与“党建引领、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紧密结合,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基层接得住、解决得了,确保用“接诉即办”的成果来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在提高群众诉求办理解决率上下功夫、求实效。

夯实源头治理机制

区级领导包片、包社区,加强对分管单位、街镇和社区的指导。各街镇、各单位建立领导包片包社区工作机制,将社区问题解决在基层,推动实现“未诉先办”。如针对辖区某村私搭乱建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做到每家入户不少于四次,通过不断讲政策、做沟通,许多村民对违建进行了自拆。整治完成的9条街巷制定了下一步规划,绿化美化统一设计,解决了道路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探索工作创新机制

畅通流转平台,在区非紧急救助系统增加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工作模块,实现企业诉求工单流转。升级区市场监管局“企航服务平台”,实现与市12345系统数据对接,并作为全新载体,开展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工作。全区各部门、街镇服务专员数量达400人,服务经济建设“工作网”越织越密。截至目前,海淀区共接到企业诉求18件,已全部办结。

平谷区

坚守为民初心

全力推进“生态桥”治理工程

“生态桥”工程是平谷区探索的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桥梁”工程。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针对树枝子乱放乱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刘家店镇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要求,通过实施废旧树枝换有机肥,全力推进“生态桥”治理工程,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坚持党建引领示范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改革创新和统筹谋划,以刘家店镇为“生态桥”总部核心,辐射周边6个乡镇。镇、村两级出台政策性、制度性管制和激励措施,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带头,将自家树枝首先运送到“生态桥”基地。利用各类媒体、循环广播,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选树先进典型,结合诚信之星评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带动。

探索政府引导共治

通过统筹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政府、企业、村级、农户、科技“五位一体”合作共赢模式,形成协同共治局面。改变以往按人口或土地面积给予优惠政策方式,创新实施“1:1+X”兑换政策,规定农户只要送来1吨“树枝子”,就可换得1吨市场价格约1500元的“生态桥”有机肥,且赠送半吨防治果树病虫害的锌铜石灰液等。

实施信息智能管理

为减少人员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研发了“生态桥”手机APP管理平台,通过平台进行废弃物称重、信息查询和兑换有机肥,农户注册即签署生态文明公约、获取生态信用证,村级组织通过农户提交农业废弃物数量和日常监管巡查检查结果,考核记录农户履行生态文明公约情况,建立起生态信用体系。通过创新探索生态文明积分,将“生态桥”APP建成支部党建、村级管理、监督检查、生产管理、生态治理、生态教育、信息公开等一体化综合平台,为农村日常生产生活和基层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信息化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