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劲松老小区靠新模式“逆生长”
街巷干净清爽,停车有序,居民进出可“刷脸”,便民商业设施齐全……朝阳劲松北社区在改造之后,变得优美、便利、宜居。这是全市首个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的老旧小区,朝阳区、劲松街道办、居委会、居民和社会力量,五方共治激发了老小区的新活力。
“北社区属于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成建制的楼房住宅区,已经超过40岁了。”劲松北社区居委会的负责人说。一张拍摄于去年初的照片显示,那时的社区路面破烂,绿地斑秃,商铺的外摆摊子把人行道占了一半。
与很多老旧小区相似,劲松北社区也曾陆续开展过抗震加固、外墙保温等改造工程,并由政府聘用第三方负责垃圾清运、停车管理等。不过,政府只能提供“兜底”服务,很难大幅提升居住品质。
为了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去年7月,首个引入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本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的尝试展开了。具备投资、设计、运营等全链条业务能力的愿景集团被确定为运营方。劲松街道办、北社区居委会、居民、愿景集团,以及朝阳区的规划、住建、房管等部门拧成一股绳,五方共治开展小区的综合改造和提升。
要把实事做到大家的心坎儿里,就得摸透居民需求。采取入户访谈、现场调研、居民议事会、评审会等方式,居委会和愿景集团共走访了2380位居民,举办十多场问需会。很快,涉及公共空间、智能化、服务业态、社区文化四方面共30余项的改造工程启动。
只有得到合理收益,企业方能可持续运营。早在改造之初,朝阳区房管局和劲松街道就对配套用房、人防工程等闲置空间开展测算,并把其中1600平方米面积的运营权交给愿景集团,用于建设便民商业设施,逐步收回改造成本。
就拿209号楼的废弃车棚来说,改造后出租给了一家连锁便民商店,提供保姆家政、家电清洗、针头线脑以及配钥匙、换电池等服务。旁边的配套用房也打造成统一风格,几家老字号和连锁食品企业入驻。
“除了盘活闲置空间,我们还将通过后续的物业和停车管理收费,以及计划落地的养老、托幼、健康等产业形成市场利益激发点。”愿景集团董事长陶红兵说,初步测算显示,约在十年后可实现投资回报平衡,并实现微利、可持续运营。
陶红兵说,运营方要获得认可,从而开展长期的管理,只有硬件投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营造,把大家的心气儿聚起来。”
如今,社区里每周至少要开展一次活动。书法比赛、消夏市集、周末观影、社区课堂……邻居们找回了几十年前的亲切感,小区因此变得更加温暖,更有活力。
劲松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推动劲松东社区、西社区、中社区的更新,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补齐民生短板。
■都市快评
老小区“换”出新天地
小区外,街面被轧烂,自行车乱停放,两侧店铺外立面破旧,外摆摊子几乎摆到了路中间;小区里,普遍设施老旧,缺乏绿地和文体、停车设施,且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卫生、停车、绿化、治安……多数老小区都存在这样的老问题,不是看不到,也非不想解决,可事实是,多数问题正随着小区的年龄一起变老。
老小区越来越多,正成为制约各城市发展后劲的普遍性问题;老问题扎堆出现,给小区居民的生活造成诸多困扰;社区街道苦于老办法不管用,只能一面向上级反映,一面忍受居民的抱怨。近日完成改造的劲松“一街两园”示范区,通过引入社会机构、创新投融资机制、运用市场化推动等方式,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提供了一个值得其他老旧小区学习的样板。
解决老问题需要新思路。老旧小区改造,表面上看最缺的就是钱,实质上最缺的是思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果只是抱怨缺钱、脑子里只想着钱,资金终究还是没有,小区还是改造不了。劲松“一街两园”示范区改造思路一转变就发现,不是什么事情都必须靠上级政府拨款,引入社会资本一样能把老百姓的事情做好;原来社区的配套用房、人防工程等闲置资产,交给企业经营其实可以转变为优质资产;企业通过后续物业管理、便民设施付费等多种渠道,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投资回报平衡、可持续经营。
以旧换新,以资源换资金,老旧小区和入住企业双赢,最终得到福利的,其实还是小区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