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主题教育专场演出《马背摇篮》
随着舞台大幕的开启
独具魅力的腰鼓表演
带着朴素而豪放的西北黄土高原特质扑面而来
那段远去的红色记忆
也正从历史纵深处延宕开来……
11月14日和15日晚,国庆七十周年大型红色献礼剧目《马背摇篮》在中国剧院隆重上演。海淀区将该剧列为区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曾劲,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区委副书记孟景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劲林,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田敬军等区领导与全区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处级单位党员干部2600余人共同观看了演出,接受了一场生动的革命传统专题教育。
这是136个7岁以下孩子
马背上的远征;
这是2年10个月
用摇篮承载走过3000里的行程;
这是大人在孩子在、
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坚定;
这是护送革命种子
全部到达目的地的神圣使命!
△资料图:延安第二保育院(来源:央广军事)
1945年6月1日,延安第二保育院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在战时特殊的环境下,延安第二保育院承担起保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重任。1946年11月,按照上级的指示要求,延安第二保育院全体人员带着136名孩子告别延安,踏上了辗转三千里的漫漫征途,历时两年零十个月,把所有孩子全部安全地带到目的地。一列长长的骡马队伍行进在陕北高原上,每头牲口的背上驮着两个小木床,孩子睡在小床里,盖得暖暖和和的,“马背摇篮”的称谓由此而来。
《马背摇篮》由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北京中视星广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创作出品,以延安第二保育院(现“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马背摇篮”的红色记忆为艺术创作源头,第一次以话剧形式将延安第二保育院从延安转移到北京的感人故事搬上舞台,选取了保育院成立、挥别延安、敌机空袭、东渡黄河、夜渡汾河、爬越绵山等真实的历史事件设置分幕内容,打造出既忠于真实历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红色经典,是贯彻落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求的具体举措。
剧中,既有一直坚守幼教岗位的张院长、赵科长,也有像妈妈一样陪伴孩子的保育员阿姨,还有从一心只想加入战斗部队,到后来安心从教深受孩子喜欢的小李子阿姨。通过这些人物的精湛演绎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从不同侧面把延安第二保育院全体教职员工无私奉献的精神鲜活再现出来。
马背摇篮
舞台上,暖色调的光晕照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身上,作为这次战略转移的亲身经历者,他深情的讲述与大幕上出现的小孩手绘画,将观众带入延安第二保育院的远征剧情。
在整部剧中,“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豪迈誓言贯穿始终,每一幕剧都精心遴选了典型的场景。
在《挥别延安》中,为了安抚烈士遗孤“小调皮”,张嫂抱病上路。大撤离在即,359旅干事陈京生与女儿小妮只能进行短暂的温情相伴。出征前他与妻子、保教科科长赵淑平浪漫告别。这段内容真实再现了当时官兵们与家人分别的场景。
在《尾声》中,队伍顺利到达北平,保育员按照花名册,将孩子们完整地送归到父母家人身边,而陈京生却已经牺牲,没有履行分别时要迎接赵淑平和小妮的承诺。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工作人员光荣地完成了护送革命后代的使命,为新中国的建设保留下充满希望的“红色火种”。
演出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跌宕起伏又真挚感人的故事牵动着观众的心。现场观看了此次专场演出的党员干部,都表示深受教育,通过深入了解当年那段感人至深的远征历程,感受到师生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浓情厚意,深深为延安第二保育院的教职员工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大家表示将更加矢志不渝地立足本职岗位,守初心、担使命,聚焦“两新两高”战略深化落实,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