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村的先行者 ——怀柔区汤河口镇新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清
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现如今,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回到家乡,怀着对故土深厚的感情,依靠各自的专业能力,承担起建设家乡的重任,用饱满的精神和奋斗的姿态创造着家乡的美好未来。他们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为家乡精心绘制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今天的【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专栏,小编就带您走进汤河口镇新地村,看看村书记刘志清为村里干了啥。
“不能富了自己就忘了村里人”是刘志清的不变信念。以前的新地村有60多户住的全是破烂低矮的危房、旧房。2010年,刘志清在换届选举中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他便下定决心要改变村里的现状。上任后第一个想法就是,利用多年在外打拼的优势资源,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他结合本村情况,依托国家相关政策、村内现有资源,带领着家乡父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
楹联文化初长成
2010年起,刘志清按照泥石流和生态搬迁政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始新建村庄。从东到西,三、四排红砖灰瓦新房代替了老旧的土房子,村民从此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胡同和街道也都建成了水泥路。随后,新地村进行村庄整体规划,美化了村庄环境,由此翻开了新地村的崭新一页。
房子亮了,街道宽了,刘志清又有了新的困难,村级治理该怎么跟上来?考虑到村子地理位置相对闭塞、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等现实因素,他决定得找到一种接地气、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形式来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刘志清想到了“楹联文化”。有一次,在与原怀柔三小校长彭兴江聊天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彭校长,彭校长觉得创意不错,就帮他请来了区楹联学会的徐会长一同商量。最后,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将引入楹联这种雅俗共赏的文化,点缀村容村貌,为村里注入文化内涵。
通俗的对联随处可见,写出来贴门上意义不大,怎样才能做出点特色来呢?于是,刘志清又到市楹联学会学习讨教。2013年,来自市、区楹联学会的20多位会员,冒着酷暑来到村里调研,走东家、串西家,了解掌握每户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从业情况,掌握第一手创作材料。经过仔细梳理,集思广益,量身创作了132副楹联作品。又经专家评审,最终确定选用其中的49副。随后,刘志清邀请了市、区楹联书法家、篆刻家进行挥墨、雕琢。就这样,一副副酱底、金字的楹联匾牌于当年10月陆续镶嵌在家家户户的大门口。一排排干净整齐的民居,配上一幅幅喜庆吉祥的楹联,给人如沐春风的清新感和亲切感。
2013年10月26日,“北京楹联文化第一村”正式在新地村揭牌。如今,个性楹联成为新地村一道靓丽的风景,不仅烘托起了文化气氛,还在村民村风中起到了熏陶教化作用。根据村民郑秀莲的名字创作的嵌名联“郑重为人心储秀,真诚处事德生莲”,意思是要郑重为人,真诚处事,只有这样,心灵才能得到净化,家庭才能盛开文明之花,这幅对联不止是镶嵌在大门口,更是铭记在她心中,成了她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楹联文化润民心
尝到甜头后,刘志清更加坚定了信心,决定继续扩大“文化治村”影响力。他组织村“两委”班子进行商讨,决定从“百善孝为先”入手,2014年建立了全区首家老年人食堂,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在村南打造了百米传统文化墙,文化墙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示了二十四孝图,为使其与新地楹联村的整体布局相融合,刘志清又争取到了区楹联学会的支持,请楹联学会的学者为每副壁画配写楹联,并向村民细心讲解,使“孝老文化”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为统一全村文化风貌,在村口建立了简易牌坊,邀请区诗联主席徐东升撰联,区政协主席武占刚挥墨“新天气象山村面貌呈祥瑞;福地人文花果馨香蕴物华”,将新地村优美环境和崭新气象展示得淋漓尽致。并建起了文化长廊和乡情村史馆,通过村规民约上墙、展现生产生活变迁,激发大家的情感共鸣,铭记党情党恩和光荣传统。
楹联文化促发展
自从“北京楹联文化第一村”揭牌以来,昔日新地村这个偏远山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先是村里通了公交车,本市市民和外地贵州等组织百人考察团前来参观考察。“北京楹联文化第一村”的名号,让这个小山村名声远扬,从传统媒体到各大网站都接连报道。刘志清也意识到发展机遇来了,于是,他带着村“两委”班子共同商讨发展对策。借着知名度和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以楹联为主题的旅游专线,在村南山上建立赏景步道和凉亭,在废弃矿洞养起了娃娃鱼。正所谓,一业兴,百业旺。如今新地村已发展民俗户20多家,并涌现出一批龙头民俗户,每年接待游客7000多人次,村民们种植的农家菜、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也有了出路。
刘志清借“楹联文化”之风,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巧妙结合,还为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村民增收奠定了基础,新地村也真正的迈上了从“文化治村”到“文化兴村”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