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政,大梦想”扶贫路上聚民心
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现如今,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回到家乡,怀着对故土深厚的感情,依靠各自的专业能力,承担起建设家乡的重任,用饱满的精神和奋斗的姿态创造着家乡的美好未来。他们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为家乡精心绘制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今天的【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专栏,小编就带您走进九渡河镇黄花镇村,看看党支部副书记李艳秋为村里干了啥。
李艳秋是土生土长的九渡河镇黄花镇村人,2004年当选该村村干部至今已有15个年头。作为村里唯一的女干部,妇联、计生工作自然是她的分内之事。“妇女能顶半边天”,上任之初,李艳秋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点儿名堂,带着村里的妇女一起致富!这也是她创办家政服务公司的初心和梦想。
十几年前,黄花镇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落后村。虽然有山有水,风光秀丽,但老百姓还是主要靠核桃、板栗为生,一家几口人靠这几分地、十几棵果树,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生活得并不富裕。该村低收入农户也比较多,而且这些农户中大多数妇女没有一技之长,在家照顾孩子老人,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男主人维持着。鉴于此,李艳秋就想把这些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带动起来,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来创业增收,共同致富奔小康。经过多方调研,她最终确定了家政服务的发展思路,并于2014年创办了北京佳静新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主营妇女们熟悉的家庭劳务、建筑物清洁、办公室清洁等业务,吸纳村里闲在家的妇女加入公司。
万事开头难。公司成立之初,她们就面临着“从业资格、资金紧张、客源稀少”的三大困境。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相互鼓着劲,齐心合力地想着办法干,再多困难也都被一一化解。
“小课堂”增强脱贫本领,
化解从业资格难题。
既然成立了公司,员工就必须具备从业资格,提供专业的家政服务,才能赢得顾客的认可。李艳秋就多方联系,争取到镇妇联、社保所、残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邀请农广校专家到村开办家政服务中专班,开展接待礼仪、家政服务、烹饪技术等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培训,村里有40多人拿到了家政服务从业资格,实现了专业化上岗。
“小规矩”坚守初心底线,
化解资金紧张难题。
早在公司成立之时,李艳秋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小规矩”,不为自己赚钱,只为给村民搭建一个就业平台。所以对员工的收入,公司一成不抽。只要接了活儿,工钱一定平分给当天干活儿的员工,自己一分不拿。如果人手不够时,自己跟着干,也只拿平分那一部分,绝不多占。公司入不敷出,她就自掏腰包买工具、置设备。由于服务业务主要集中在怀柔平原区,为方便员工出行,节约大家时间,她还特意考了驾照,拉着员工们东奔西走,四处赶工。
“小卡片”传递真情服务,
化解客户稀少难题。
公司起步阶段,没有过多资金用于大规模的业务宣传,大多是通过自己或家人朋友帮忙宣传。此外,李艳秋还印制了“家政服务卡”,留给每一次家政服务的客户,通过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良好的口碑,帮公司介绍新客户。
干家政是个苦差事,可大家都愿意干,把公司当成了自己家,把干家政当作了大家共同的梦想,干起活儿来特别卖力。去年冬天,一个客户家的厨房供暖出现故障,室内温度本就不高,擦外层玻璃时冷风直往屋里灌,手上的抹布没擦两下就起了冰碴,负责打扫的几个大姐冻得浑身发抖,可愣是没停没歇,一口气把活儿干完了,当时客户感动得连声道谢。“虽然很辛苦,但每次听员工谈论今天又挣了多少钱,看到客户家里窗明几净,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成就感。”李艳秋自豪的说。一年下来,公司员工每人差不多能挣到五千块,大伙儿心里都挺知足的。特别是公司里的13户低收入农户妇女,通过家政服务就业增收,真正顶起了“半边天”,家庭也实现了增收脱低。
近年来,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大家的敬业精神换来了客户的好口碑,也换来了公司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在区农委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帮扶下,让公司的健康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更是打了一针强心剂。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步扩大,她们也在拓展业务上做文章,由原来较单一的家庭保洁服务,扩大到提供介绍保姆、简单的会场布置等服务,促进公司良性发展。同时,作为村干部的她,李艳秋积极调动员工参与村级义务理发、照顾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培育员工的感恩之心。
“小家政”托起了黄花镇村妇女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梦想”。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她们的“大梦想”很快就会实现,黄花镇村在扶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