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70年,人类历史长河的弹指一瞬。
70年,新中国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奇迹。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盛况让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深感骄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大家无比振奋。大家坚信,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千千万万努力奋斗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必将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歌唱,为祖国史诗般的进步礼赞
天安门广场上,全场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深刻阐明新中国70年创造的人间奇迹,豪迈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亿万中华儿女满怀豪情、充满自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置身庄严的歌声中,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感慨万千。这位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老人,刚刚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今日欣欣向荣的敦煌和曾经惨遭列强掠夺破坏的敦煌,鲜明对比正是中国今昔巨变的缩影。我忘不了,国家在无比困难的时候拨出巨款,挽救了濒临崩塌毁坏的莫高窟;我忘不了,国家鼓励敦煌吸纳人才、开展国内外合作;我忘不了,国家给予机会,促使我们实施文物科技保护,开展‘数字敦煌’实践,让敦煌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老人挺直腰杆坚定地说,“虽年过八十,但只要我一息尚存,必将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尽心竭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曾亲眼见证旧中国、旧社会如何分崩离析,王蒙深信,新中国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这位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说:“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我希望一直写下去,为国家、民族和历史创造新时代的经典。”
“前进!前进!前进!进!”
千里之外,刚从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返回青岛奥帆基地的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船上,传来阵阵激昂的国歌声。通过一次次科考任务,这艘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为我国开展高质量综合科学考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贡献了力量。
船长蒋六甲说:“今天在船上升起国旗、唱起国歌,我们心中充满力量。70年来,我国海洋事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对未来的航程充满信心。我们会踏踏实实完成每一段航程,执行好每一次任务,让‘东方红3’成为国之重器,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爱国,凝聚成一往无前的力量
道路决定民族命运,制度护航复兴之路。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瑛说,70年的沧桑巨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创造力和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70年巨变的根本原因,70年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新的历史起点上再起航,必须高举旗帜、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北京市第八中学校长王俊成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学生心中,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70年巨变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
新中国之所以能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前行,关键就在于中国人民始终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凝聚起如钢似铁、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短短70年将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团结统一、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身为一名中国人我对此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来自香港的兰州大学2019级新生林世鸿说,“我相信,在我们新一代青年的共同努力下,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不管前进路上有多少风险挑战,只要我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中国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就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走在“民族团结”方阵中,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伊力尔江·哈力克感觉温暖幸福。“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他说,尽管排练很辛苦,但自己感觉无比荣耀,“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让所有的苦和累都化为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奔跑,把圆梦的辉煌写在未来
辉煌载入史册,征程更加辉煌。在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逐梦征途中,中华民族向着下一个目标出发。
“爱国,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已是91岁高龄。他说,“我身体还可以,还要继续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法学界的同仁们一道,推动我国法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法学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创新驱动”方阵中走过天安门广场,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辛文昱深感重任在肩。
“正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成为国际市场的闪亮名片。在未来,我也要用自己的所学,助力国家的科技发展走上新台阶。”辛文昱说。
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巍巍“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为我们坚定信心: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假期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文川说:“少年儿童的健康是健康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保障儿童健康尽职尽责,就是我能献给祖国的最好礼物。”
“我与祖国共命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袁诗意说,“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70华诞的伟大日子,也是我的生日。作为辉煌历史的见证者和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爱国报国,为祖国的未来书写更加精彩动人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