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支部激活 党建“神经末梢”
十年,辖区党组织从1个发展到47个,党员从36人增加到360多人,党建工作从1座大厦覆盖到地区全部11座楼宇——隶属于马家堡街道工委的时代风帆楼宇党委,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党建答卷。而这,只是北京基层党建的缩影,鳞次栉比的楼宇里、星罗棋布的格子间,一个个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同心圆正在绘就。
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基层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可谓我们党的支部建设“传家宝”。“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几十年来,这一优良传统在各条战线推广,“连”早已超越具体单位指向,丰富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所有地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网上”“支部建到社区、楼栋”,各种创新模式出现,全面从严治党的“神经末梢”进一步激活,“毛细血管”进一步畅通。
北京这座超大城市高楼林立,大量“高智商、高学历、高技能、高收入”的“四高青年”群体奋斗其间,这些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就业的党员群体,其实蕴藏着不容小觑的能量。以北京CBD为例,商务楼宇数百栋,税收过亿元的楼宇达到140座,年轻白领近五十万。显然,推动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局面,不断扩大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必须适应时代新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新规律,让支部走进每一座楼宇、每一家企业,最大程度地团结新兴人群。
道理如此,可实际工作怎么开展才更有效?平心而论,目前楼宇依然是城市的“党建洼地”。一座楼里,企业产权多元、门类多样、规模不同,跨单位、跨行业、跨系统,铆到一个党组织的难度本身不小。而其中的从业人员,大多思想价值多元、工作流变频繁、政治诉求现实。“民企和党建有啥关系”“老党务和小白领的代沟怎么破”,诸如此类来自一线的发问相当犀利,再次证明将楼宇内的党员“聚沙成塔”,需要开拓新思路找到新方法。
当然,这并非无迹可寻。盘点成功案例,叶青大厦党委提出“有事找党委”,打造五大服务平台;时代风帆楼宇党委推动15部门“随叫随到”,8部门“预约坐班”……紧跟潮流、创新模式、真诚服务,在助力企业解决单打独斗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党建平台赢得了越来越大的向心力。说到底,让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发挥起来。让“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到实处”,这些“竖起来的社区”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多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