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小事,垃圾分类ing①|各区让这件事很“接地气”!
5月1日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正式实施
各区纷纷行动起来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来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办法!
东城区
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由街道工委牵头,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响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从“三个抓手”入手,有序推进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
抓宣传
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
组织召开非公企业和个体商户大会,宣讲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操作流程、相关处罚法律依据,号召非公企业党组织和个体商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工作。同时,通过党员志愿者上门指导等多种途径,全面宣传垃圾分类工作。
抓源头
垃圾减量与垃圾分类同步推进
开展“垃圾分类有你有我,志愿服务扮靓南锣”环境美化挑战赛,发动辖区各方力量共同深入体验垃圾分类活动,实现多元参与,深入凝聚共识,推动垃圾减量。主动与辖区非公企业和商户对接,上门收购可回收垃圾,减少可回收垃圾产出。引导平房区物业企业定时上门收运,进一步减少主街垃圾量。
抓治理
加大垃圾处理和执法监管力度
加大设施投入,合理调整点位,对垃圾桶款式、形式进行更新,不断加强环境清洁作业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同南锣鼓巷主街160余家非公企业和商户签订“门前三包”新版责任书,商户“责任田”边界一目了然。加强主街及周边商户垃圾分类的执法检查工作。安排专人定期巡视,对游客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必要时开展执法工作。
海淀区
党建引领,迅速响应
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制定下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及各分会作用,建立“物业自查+社区督查”的工作模式,形成“日检查、日报告”制度,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总结经验,强弱项、补短板。
党员先行,全面推广
发挥“党建+群团”功能,组建志愿者队伍、垃圾分类宣讲团,发放和讲解垃圾分类标准图册,协调推进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施强制分类,积极推动经营性场所开展强制分类。
科技助力,破解难题
建立全品类智能柜机分类驿站、营养土转化站,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率先投入使用智能垃圾桶,引入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着力解决垃圾分类不会、不愿、不能、不长的问题。
村居不同,方法调整
针对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和人文特点,提出“接地气”的分类方法。上门回收,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宣传更加通俗易懂。鼓励各镇建立典型示范村,采用全面推开、重点突破的方式完成垃圾分类工作。
延庆区
“一体宣传”
提升垃圾分类知晓率
动员社区(村)卡口人员和下沉力量在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同时,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协助投放“两桶一袋”。香水园街道采取“掌上普法”,手机推送垃圾分类趣味小视频。儒林街道录制垃圾分类数来宝和童声顺口溜在社区播放,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引导居民把垃圾分类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日常习惯。
“桶前指导”
提升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强化党建引领,以社区(村)为主体,统筹好下沉和本级工作力量,建立专兼职指导队伍,坚持防疫和垃圾分类“两手抓”。建立专职指导队伍,在重点桶站组建1282人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每天按时来对居民丢弃的垃圾进行检查;建立兼职指导队伍,调配下沉干部、在职党员、小巷管家等防控力量作为兼职人员参与垃圾分类指导,动员小区物业企业共同参与,多方联合开展“桶前指导”。
“软硬结合”
提升垃圾分类参与率
带头示范“软引导”。号召全区各级各部门、全体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主动带头,促进垃圾分类新条例全面深化落实。儒林街道以家庭为突破口,以“家庭结构”、“健康人居”、“生活方式”为标准开展“清洁居家卫生 创建卫生家庭”活动,评选出1000户卫生家庭,为垃圾分类工作开出了全民行动的“小处方”。
全程督导“硬执法”。区环卫中心派出150名垃圾分类监督员,在分类收运环节进行监督指导,通过不分类不清运的倒逼机制,确保分类投放与收运环节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