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
“接诉即办”要闻风而动、及时响应,更要让居民满意。朝阳区双井街道九龙南社区将辖区居民楼分成4个片区,每个片区由3名社区工作者、1名负责人进行服务管理,建立起“431”工作法,听民意、解民愁,提升诉求处置效果和居民的满意度。
4人小组解决问题效率高。九龙南社区有6个小区,22栋居民楼。社区打破以前单人包楼的惯例,将居民楼划分成4个片区,工作人员平均分配,由4个人组成管理小组,并设1名负责人进行协调统筹,及时了解居民诉求,解决问题。
此前,乐成国际小区有居民拨打“12345”反映楼道内有异味,工作人员联合物业、燃气集团、消防部门等一起进行排查,将疑是异味来源的污水井盖上,解决了异味问题。但过了两天,又有居民在小区微信群里反映,异味又出现了。当时已经晚上7点多,社区工作人员已经下班,社区“12345”热线负责人吕昭急忙联系了负责该片区的工作人员。4人小组中的袁少春及时返回,来到这栋楼的地下室,排查异味来源,并与反映问题的居民及时沟通,发现是一场误会后才离开。
“之前,社区将居民楼分给固定的工作人员,但当居民有需要,包楼的工作人员又分不开身时,就不能及时处理。”九龙南社区党委书记李博说,每4人一个小组,工作力量可以相互补充,服务居民时,更加机动灵活。
目前,“431”工作法已经实施一段时间,4个管理小组还集思广益,探索适合自己片区的工作方式,及时解决居民诉求。
当“面”听需了解诉求更精准。想要快速高效地解决居民诉求,关键是要知晓居民的“心事”。九龙南社区提出“诉求了解上门聊”,要求4人小组接到“12345”热线派件或其他渠道反映上来的居民诉求后,上门或者加微信,一对一、面对面地向居民了解具体情况。
一次,居民史大爷向社区反映,楼上住户产生噪音,影响了他和家人休息。社区接到诉求后,立即上门向史大爷了解情况。史大爷的老伴身体不好,两人都喜欢安静,但常能听到楼上孩子的跑闹声。工作人员又到楼上,了解到楼上的孩子已经十多岁,不存在跑跑闹闹的情况,“噪音”其实是正常的生活声音。之后,工作人员劝说楼上住户,在家多注意,并告诉史大爷实际的情况。
“居民反映的单一问题的背后,可能还藏着多个同类问题,有时还牵连着其他诉求。”李博说,工作人员上门和居民聊,能更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一来,解决问题时就更有针对性。结合人口普查、垃圾分类以及社区居民的各类活动,工作人员当面聊、耐心听,噪音扰民、道路破损等居民烦心事,被兜了上来,并一一得到解决。
定期回访 服务居民不停步。九龙南社区的工作人员有个加居民微信的习惯,只要遇到有诉求的居民,都要问一句“能加个微信吗?”
“我们把每一个拨打投诉热线的居民当作社区的‘新朋友’,站在朋友的角度去聆听、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李博说,工作人员加了微信后,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居民诉求,还能定期回访了解后续情况。
去年疫情期间,居民沈女士返京进行居家观察,因为焦虑,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失眠症状。因为正在观察期,无法外出购药,便拨打“12345”询问,如何能在不外出的情况下买到药。这个热线案件分派给社区后,社区工作人员袁少春当即向沈女士了解情况,并加了微信,之后介绍医生为沈女士进行线上诊断,并帮她到医院取了药。问题解决了,但“服务”没有终止,沈女士观察期结束后,袁少春还时常询问她的睡眠情况,有时沈女士睡不着时,她还当起陪聊。
在九龙南社区,每个工作人员的微信上都有上百名居民的微信,他们当好居民们的贴心人,将实事办到居民心坎里。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