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
大兴区青云店镇东辛屯村,从经济收入单一的务农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村;等待24年的东城区望坛棚改项目一朝启动、破茧成蝶;全长220米的海淀区创业大街,创业者们纷至沓来。
从乡村到城市,北京发生巨变的过程中,处处飘扬的是鲜艳的党旗,闪现的是共产党员的身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把基层党建工作主动融入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中心任务之中,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碗面”带富一个村
在脱贫致富的攻坚战中,村党支部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成了百姓致富的引路人。
大兴区青云店镇东辛屯村不依山也不傍水,不是交通要道,也没有产业基础,全村176户630人,2010年人均年收入只有8000元,却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趟出一条致富新路。
变化是从一通电话开始的。
2011年,当时还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杨光,接到了老支书的电话。这个电话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
原来,老支书即将退休,希望杨光接任自己的职位,为村民谋福利。在老支书的劝说下,他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到村里。
“既然答应了老支书,我就得给村民们一个交代。”杨光给自己下了军令状:一定要让村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巧的是,镇里启动了“民俗旅游文化村”项目。这可是东辛屯村致富的新机遇,怎么办呢?党支部成员们开展大讨论,和村民代表们一起想点子、出主意。考虑到村民大都是山西人的后裔,家家户户会做面条,大家最终把主意落在了手擀面上。
杨光决定,以“老娘”们手擀面为品牌,推动民俗旅游发展。
刚开始,不少村民有迟疑。杨光便带着党支部动员党员开办特色农家餐厅,经营风味手擀面。“红色驿站”、“红色联络站”等一家家民俗餐厅办得红红火火,一年后,年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
看得见的实惠打消了村民心头的顾虑,大家纷纷找上门来。
村支部又邀请大兴职业学校老师,定期教授烹饪、服务、保洁。村支部还主动帮村民“量身定做”,有的制作酱牛肉有绝活,成了全村民俗户的酱牛肉供应商;有的愿意开商店,则按标准建立后勤配送中心,提供餐饮用具……家家户户都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村里的环境好了,百姓的日子富了,单日接待游客最多能到近千人次,民俗户月均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
冲破拦路虎“破茧成蝶”
棚改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基层党组织彰显着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们都在争做排头兵。
距离永定门城楼只有一步之遥的望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成了北京市核心区最大的沉疴之地。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脏乱难治、治安隐患突出等问题困扰着居民的生活。
去年,东城启动了这个酝酿了24年的改造项目。该项目涉及永定门外街道五个社区、5700余户、2万多户籍居民,还有70多家单位,是目前北京核心区体量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项目启动无疑成为这里“破茧成蝶”的好时机,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困难重重,签约难成了第一个“拦路虎”。
杨家园社区书记赵远荣道破了这背后的利益纠葛:“很多人对政府的征收项目不理解,抱有越拖延得到的好处越多的不正确想法。还有的家庭老人与子女、兄弟姐妹、妯娌之间矛盾重重,有的想签也签不了,有的宁可遭受损失也不签。”
针对居民这些复杂矛盾,赵远荣和支部成员换位思考,做起了居民的算账人和知心人。
社区里一位80多岁的杨姓大爷,一家10口,四代同堂在自建的2层小楼里生活了几十年。大爷舍不得故土,又担心拆迁后一家老小无处安置,不愿意签约。
赵远荣便和党支部成员们轮番上门为大爷讲解政策。在明白了拆迁势在必行,早签可以多拿奖励的道理后,杨大爷接受劝说,并说服儿女签约。不仅如此,杨大爷在搬离后还做起了调解员,劝说不愿意搬迁的老街坊签约。
望坛棚改临时党委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广泛动员群众、深入联系群众、全面依靠群众,8天签约比例实现75%。截至6月15日下午5点,住宅预签约1户,住宅累计签约5315户,非宅预签约2户,非宅累计签约5户,整体累计签约5320户。住宅签约比例达93.77%。
党徽照亮非公企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徽不仅照亮村、街道社区等传统领域,在非公领域也打开了新局面。
在我国创新创业资源最为密集的海淀区中关村西区,一条全长220米的创业大街聚集着众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车库咖啡、联想之星等45家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在这里入驻,1581个孵化企业在这里成长,2000多家合作投资机构在这里扎根……
创业机构普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不稳定性强,创业机构党员学历高、流动快、思维活跃。如何实现对这类非公高科技小微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在全国都是待解难题。
2015年9月,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党委成立,全面推进街区党建工作。目前,大街联合党委已指导成立虫洞、车库咖啡等8个非公企业独立党支部。
针对创业大街入驻机构和创业群体特点,创业大街联合党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服务。开通“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党委”微信公众号,以“互联网+党建+服务”的在线服务,拓展党建工作的空间;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建立婚姻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七夕鹊桥会”联谊活动,累计举办活动超过1500场……
除了生活上的关心,联合党委还助推街区内企业创业创新。引入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金融办等几十项公共服务,提供政策咨询、注册登记、财务代理、知识产权与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协助双创机构进行政策申报,获得政府优惠、补贴和奖励,向党委和政府反映双创机构的愿望、建议和诉求。为创业人员提供工作居住证、暂住证、个人信用报告等生活及社会事项方面的咨询和协助办理服务。
人在哪里,党员、党建就在哪里,党组织在北京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的覆盖率逐年提升。
从农村到城市,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全市近9.9万个基层党组织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200余万名共产党员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