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
通州区司法局坚持党建引领,充分整合司法资源,实施“双响应、双服务、双促进、双途径”四双机制,促使联合执法、普法、服务向基层下移,有力推进城市基层治理改革,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需求+供给”双响应,清单明责力求“联得准”。充分发挥司法行政业务“点多、线长、面广”的职能优势,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积极响应“哨声”。一方面,着眼群众热点诉求梳理需求清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深入551个服务窗口,采集梳理全区17个镇(街)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法律问题,为每个镇(街)量身定制法律服务需求清单。另一方面,着眼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资源清单。深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围绕“城市绿心”建设等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项目,立足疏解整治重点工程,选派党员调解员、党员律师等组成法律服务队伍,深入项目驻点,研究制定个性化法律服务资源清单,为政府决策和项目实施当好“顾问”。
“专职+志愿”双服务,机制保障力求“联得好”。清单建立后,通过整合专职和志愿法律服务队伍,建立三项服务机制,确保“吹哨报到”清单任务落地实施。一是建立应急服务机制。依托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在17个镇(街)建立“吹哨报到”联络点,确保收到“吹哨”指令10分钟内“报到”。以“调解优先”“能调不诉”“先调后诉”为原则,利用“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优先选择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和信访诉求。二是建立联合共治机制。发挥与区委政法委等单位支部联建优势,联动公检法、信访等综合治理资源,进一步发挥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社会综合治理职能。月均解答法律咨询3500余人次,联合法治宣传50余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30余件,办理公证事项900余件。三是建立延伸服务机制。除街乡主动吹哨外,通州区司法局还积极组建“流动法律服务团”,深度融入背街小巷整治等中心工作,为重点工程提供精准服务2200余人次。同时,吸纳高校教授等充实“公益法律服务智库”,为党委政府重大法律决策提供法治保障。
“考核+监督”双促进,规范落实力求“联得实”。为确保“吹哨报到”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单位的考核督查力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和监督“风向标”职能。一是加强考核评价。将整体考核指标细分为党的建设、业务工作和“吹哨报到”三大类,对照职能清单,建立目标体系、行为体系和责任体系,从服务保障、执法监督等多角度对“吹哨报到”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考核情况纳入党员考核评优中,推举选树年度“吹哨报到”榜样,提升党员服务基层质效。二是持续监督跟进。实行“内部+外部”监督跟进制度。内部成立内部专职督导组,督促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吹哨报到”,并到社区(村)报到服务;专职督导组与镇(街)无缝对接,督促部门党员及时响应号召,提升党员的有效服务率。外部坚持“月度自查、季度交账、年度总结”制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将“吹哨报到”工作情况向区委组织部和区纪委报告,强化组织监督。三是适时情况反馈。参与“吹哨报到”的党员干部要及时将巡查到的矛盾隐患苗头反馈至督导组,督导组要对涉访涉诉、群体性事件等疑难矛盾分类指导,做好联合调处和研判分析。截至目前,累计化解重大疑难纠纷50余件。
“实体+网络”双途径,提升质效力求“联出效”。一方面,拓展法律服务覆盖面。在建成区、镇(街)、村(居)三级实体平台基础上,在全市创新建立首家镇(街)全功能公共法律服务站和首家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下一步,将继续针对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等重点模块,开展精准服务、精细服务、精品服务。另一方面,推进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等10余项社会治理创新举措向“线上”发展,已实现远程调解、远程培训、远程矫正和远程咨询等。比如,永乐店司法所开启“网络调解+司法确认”E时代,打造“一站式流动法庭”升级版,实现司法人民调解案件在线确认,目前已正式上线运行。潞源街道司法所创新打造网上“法律超市”,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将探索建设“通州区公共法律服务APP”,与公安、民政、税务等部门联合搭建政务服务网络矩阵,形成公共服务网络集群。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