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榜样学习 >> 正文
 向榜样学习
96.赵久然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25

赵久然:“玉米团长”

赵久然,男,1962年出生,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我国玉米研究领域,赵久然如同一棵老玉米,在朴实平凡中透着神奇。他热爱玉米科研事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主持选育并审定玉米新品种100多个,被人亲切地称为“玉米团长”。

与玉米结缘

1986年赵久然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栽培室工作。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出国深造是很多青年人的选择,但赵久然的选择却是“逆流而动”。在工作后不久,他就主动申请到北京远郊延庆县(今延庆区)蹲点搞科研,理由是郊区虽然条件更艰苦,但却能获得生产实践的第一手信息。赵久然在延庆一“蹲”就是6年。在此期间,他的足迹遍布延庆县所有乡镇。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汗,秋天一身霜,他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困难,别人眼中的苦,却成就了特别的“甜”。6年间,他在生产一线参与、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并且在中低产田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地膜玉米栽培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基层实践使他得以深入思索,并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农民的现实需求。

“农业研究应该以生产需求为导向,从生产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再将研究结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赵久然发现,有些技术的推广之所以很不理想,比如当地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需要增加较多投入和人工,导致农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但农民对于良种的需求却始终不变。任何时候,他们都在主动寻找并乐于使用更高产、更稳产的新品种。

于是,他决定将研究重点从玉米栽培转向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鉴定。优良品种、优质种子,再加上相配套的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是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他们不需改变生产方式或增加投入,就可以实现增产增收,因而也是最容易推广的技术。

建“玉米指纹库”

在玉米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内,数百个培育盒整齐地码放着,盒里的玉米苗长到了10厘米高,一盒一个品种。赵久然和同事们拿着工具伏在操作台上进行着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与玉米种子的真假“较劲”。他们将每株叶苗剪碎放进提取管,加入药液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分离和提取,先用仪器做出该品种的“DNA指纹”,然后再与“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比对,就可以知道玉米种子的真假。

针对玉米种子“一品多名”和“一名多品”以及“仿、冒、套”等常见问题,传统的田间种植方法又难以实现快速准确鉴定,赵久然带领团队自1993年开始经过10多年艰难攻关,使玉米品种“DNA指纹”鉴定技术达到了经济、简便、快速、准确的要求,建成了技术领先、设备一流的玉米“DNA指纹”检测鉴定实验室。这也是我国首个获得农业部玉米品种真实性检验资质的检测机构。目前,该实验室构建了已有22000多个品种的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为玉米品种审定、品种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农民权益维护等多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赵久然说:“玉米‘DNA指纹’鉴定技术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给玉米品种建一个身份证,它是唯一可以准确鉴别不同品种玉米的标志。有了它,假冒伪劣种子就无处藏身了。”京郊曾有一位农民从一家非正规销售渠道购进了玉米种子。后来发现,玉米的植株参差不齐,颗粒也不饱满。于是,他带着种子找到赵久然,做“亲子鉴定”。结果发现,自己买的种子只有60%的纯度,与国家标准96%以上的要求相差甚远。凭着这一鉴定结果,他把种子销售单位告上了法院,获得了30多万元的赔偿。类似案例现在还有很多,但更重要的是将假种子拦截在农民购买之前。受农业部以及各级种子管理部门的委托,该实验室已提供玉米品种及种子的检测技术服务达5万多批次,有效地避免了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

选育玉米良种

赵久然爱跟农民交流,然后再根据他们的需求搞研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让国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看到农民朋友增产增收后的喜悦笑脸。在这样的信念下,他带领“玉米兵”实现了“三多”:一是选育并审定的玉米品种多,已达80多个品种100多品次;二是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的数量多,京科968、京科糯2000、京农科7285个品种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三是实现成果转化和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多,目前正在生产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30多个,年推广面积达百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0多个,创造了玉米研究领域的奇迹。其中京科糯2000已经连续10多年成为我国栽种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极大地改善了我国鲜食玉米产业状况。

此外,他还成功地主持选育出京早13、京科2号、京科8号、京科2520多个高产、优质系列玉米新品种。这些品种在全国已累计推广500多万亩,增产粮食2亿多千克,增创效益3亿多元。他主持选育的“高产、优质、专用系列玉米品种选育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京科25选育与推广”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由于北京地区水资源紧缺,赵久然认为“玉米抗旱品种一定要培育出来”。经过长期合作攻关,他终于成功选育出了抗旱品种。北京郊区200万亩玉米,自2007年推广抗旱品种以来,每年节省灌溉用水6000多万立方米。

在玉米科研岗位奋斗已整30年,面对荣誉和个人得失,赵久然看得很淡。他说:“有价值的人生是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贡献过什么。贡献越多,价值越大。我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研的普通党员,能够多出好品种、好技术,让亿万农民增产增收,就是在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